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送礼神器”岂能骗过纪委“火眼金睛”?

发布时间:2015-08-13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7月22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了上半年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表。其中,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1599起,占查处问题总数约11%;给予1643人党纪政纪处分,占总人数的14.48%。而且,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呈现出花样翻新的势头,不仅披上了“隐身衣”、涂上了“保护色”,更搭上了电子科技的顺风车,玩起了“七十二变”,更具隐蔽性,更难察觉。(8月12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上月,中纪委网站公布了上半年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表,其中最为引发公众关注的莫过于违规收送礼品的现象,竟然高达1599起,查处上千人。不难看出,违规收礼送礼仍是当前正风肃纪行为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仍是影响党风政风干部作风最突出的矛盾之一。
按说,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对于官员违规收送礼品现象高度重视,出台了系列规定、实施了系列举措,采取零容忍的打击态度,也一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让绝大部分地方和单位收礼送礼的行为大为收敛。但打击行为稍有松懈,纪委关注稍有减弱,公众与媒体监督稍有转移,便卷土重来、肆无忌惮。违规收送礼品的势头不但开始抬头,还花样百出,穿上“隐身衣”、涂上“保护色”,甚至搭上电子科技顺风车,利用起微信红包、支付宝转账、电子礼品卡、充值点券等隐蔽性极强的送礼方式,鉴于电子支持手段不易监控、隐秘性,权钱交易几乎可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完成,而这种利用电子支付平台也被不少网友讽刺为“送礼神器”。
“送礼神器”的确很神,但仔细分析其之所以神,似乎也能理解。一是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日益发达,各类电子货币支付平台或手段日益多元或完善,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提供了高信度的保密性和隐蔽性,仅仅凭借各类网络终端便可随时进行交易,无形中极大的扩大的权钱交易的时间与空间范围。二是,伴随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应的法规与技术监管远未跟上,导致监督执法无力,这也是电子送礼收礼之所以肆无忌惮、变本加厉的直接原因。三则,“送礼神器”的神还来自于商家看到了腐败份子利用电子平台进行权钱交易存在的利益市场有利可图,昧着道德良知,不断推进花样百出的“电子礼品”,俨然与腐败份子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违规收送礼的歪风邪气之所以屡禁不止、屡止不绝,根深蒂固的送礼文化习俗也是重要原因。千百年来,凡逢年过节收送礼几乎是每个中国人的习惯,对于官员来说,也有极少人能免俗。但多部分收送礼的官员显然不在乎的是文化风俗,而是借机进行权钱交易、官商勾结、买官卖官等利益交换。
但“送礼神器”岂能骗过纪委“火眼金睛”?在反腐败的高压态势之下,无禁区、零容忍、无上限已成反腐的新常态,不管是如何神的“送礼神器”又岂会阻挡各级纪委正风肃纪?事实上,各级纪检监察部门早已注意到“送礼神器”这一新式腐败工具,提出了系列解决对策。去年中秋前夕,全国共有28个省份发布与中秋国庆相关的反腐禁令,紧盯微信红腐败。而云南、江西等多地更是进行了专项整治活动,从严查处一批违规收送红包等问题,对相关案件及涉案官员进行了通报、处理。
无疑,从严的执纪问责,加大官员违规收送礼的成本,才是终结“送礼神器”,禁绝一切形式违规收送礼行为的关键举措。
























     作者: 伍文胥
联系电话:
13458011077
地址:四川省三台县乐加乡人民政府
邮箱:621114
邮编:wugw5.ok@163.com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