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人民快评】一头生猪凭啥“拱倒”8县局长

发布时间:2015-07-29      来源: 人民日报评论    点击:

【快评】一头生猪凭啥“拱倒”8县局长
姜赟

一头生猪竟能“拱倒”8县畜牧局长,这不是奇闻。在广东梅州,下属8县的在任或原任畜牧局长,均栽倒在“生猪养殖场骗补门”,涉及专项补贴资金超过7000万元,造成国家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这么多畜牧局“一把手”绊倒在同一个地方,值得深思。

案情显示,有的养殖场连一头猪都没有就骗补50万元,有的不达标却能“跨栏”申报,有的超额申报也能通关无阻。遵照规定,生猪补贴须经过申请、审批、公示、验收等多个环节,县级管理部门上报后还有省市两级审查。人们不禁会问,铜墙铁壁的制度防线,何以像纸糊般一捅就破?

南宋理学家朱熹有句名言:“天下事,坏于懒与私。” 细究此案,不难发现部分畜牧干部视国家补贴为到嘴的“唐僧肉”,有意造假申报材料,存在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谋私问题;也不难发现审查验收人员只坐在办公室里核验“看不出问题”的材料,而不愿脚下沾泥地跑到现场去核查。即便去核查,也不多方求证,被申报者“忽悠”到另一家养猪场去竟没觉察。凡此种种,恐非一句“只怪敌人太狡猾”就能交代过去的。

梅州案提醒我们,再严谨的规则体系,再精妙的制度设计,都无法做到完美。寻租就像小偷一样,总是乘“虚”而入,不会敲门通知。制度的纸面之实,遭遇执行之虚,就会漏洞百出,被人钻空子。因此,生猪补贴审查尽管有层层审批与各种监管措施,却最终在现实“虚症”的异化中成了摆设。

近几年,在低保、医保、扶贫、节能、创业等领域,国家一系列补贴惠民政策对于兜底民生、行业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骗补门”也层出不穷,令国家的“甘露”跑冒滴漏,进了腐败干部和不良商人的腰包。可见,制度虽恒定、管长远,但维护检修也必不可少。时时检视制度之笼是否坚实、严密,才能关得住“老虎”,也跑不掉“苍蝇”。

防止执行之虚,更为重要的是,要让群众成为制度的守笼人。纵观一些“骗补门”,相关部门公开信息只上网不到户,由于存在“信息鸿沟”,利益相关人根本无从监督。打破 “暗箱操作”,还得把钥匙交给群众。落实群众的知情权,进而激活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四权”的“连续效应”。如此一来,权力寻租的欲望再强烈也不敢胡作非为,腐败再隐蔽也逃不出群众的眼睛。钻空子的人,终将钻在空子里拔不出来,最终被钉死在空子里。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