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用刚性的制度摘下“红顶商人”的帽子

发布时间:2015-07-28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戴着政府的帽子,拿着企业的票子,屡被禁止的“红顶商人”,仍在编制内外自由游走。最新数据显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共排查出党政干部在企业兼职近8万人,完成清理约5.5万人。(9月27日《京华时报》)
“红顶商人”这个名词,通俗点来讲就是政府里的官员,同时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现,兼具公务员和商人双重角色的人,亦即“官商”。而这个说法来源于清代官帽的特有款式,典型代表人物是清末著名徽商胡雪岩。
 尽管从中央到地方,三令五申禁止公务员经商、办企业以及兼职。为了杜绝红顶商人的出现,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53条14款就明文规定:“公务员不得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以及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27条又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去年10月中央组织部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然而,现实中“红顶商人”或“官商”现象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官员愿意做红顶商人了,很明显都是一个“利”字在作怪。毋庸讳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政府官员及有关部门掌管着资源配置权、项目审批权、行政处罚权等诸多权力,官员在企业兼职可以给自己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企业依靠官员可以为自己谋取方便。
从5.5万人这一庞大的数据不难看出,时下党政干部参与企业经营获取收益者大有人在。为何要严查和严格禁止“红顶商人”,是因为:一则降低政府公信力。“红顶商人”无论表现为领导干部“商人化”,还是个别企业负责人“红顶化”,必然导致权力干预经济,出现“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党政形象。二则破坏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红顶商人”意味着权力直接介入经济活动,其他企业无论在政策资源、资本资源、服务资源甚至在司法资源的占有上都无法与“红顶”企业相提并论,必然造成企业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三则很大程度上将导致腐败。 “红顶商人”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政府的官员,又是企业的“老总”,他们这种既管政府干部,又管企业员工的“工作方式”,使得他们可以以官员的身份调用占有企业的资金和财产,也可以以“老总”的身份逃避法律和政策对官员的监督管理。“红顶商人”现象必然成为官员逃避监督、滥用权力、贪污腐败的温床,也必然为商人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提供土壤。
从近年来查处的“红顶商人”案件提醒我们,根治“红顶商人”这一现象还任重道远。在反腐倡廉路上,不管谁有什么“护身符”,有什么耀眼的“光环”,有什么巧妙的伪装,都要剥下来。对于那些戴着“护身符”的“红顶商人”还必须用刚性的制度摘下他们的帽子,让“红顶商人”现出原形,受到法律的制裁。(文/雨子墨)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