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绝不能让国企沦为“老鼠窝”

发布时间:2015-07-18      来源: 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绝不能让国企沦为“老鼠窝”


中纪委网站昨日刊文《推动国有企业从严治党之一——全面从严治党 国企尤为紧迫》,文章称,巡视发现,国有企业权力寻租、以权谋私问题严重,亲属子女围着企业转,靠山吃山;贱卖贵买、侵吞国有资产如探囊取物。(北京晨报,7月14日
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已经进入深水区,无禁区、无上限、持续高压是当前反腐的新常态,从治标逐渐转向标本兼治、同步推进,制度化反腐体系正在形成。在诸多反腐对象当中,有一类领域不容忽视,是腐败的重灾区,更是巡视监察紧盯的重点对象,那就是掌握庞大资源的国有企业。
从近年来的国有企业腐败案例中,曝露出大量国有企业典型的腐败现象,权力寻租、以权谋私、亲属子女围着企业转、靠山吃山、贱卖贵买、侵吞国有资产等不一而足。国有企业,不论是顾名思义还是法律上的定义,都是全民所有的企业,其利益当归全民分享,绝不是少数体制内的官员的“私产”,想用就用、肆意挥霍。但国有企业领域层出不穷、血淋淋的腐败现实无疑是对这一定义的冷嘲热讽,一些贪财好色恋权的官员混入国有,肆意发泄着自己的贪欲,滋生出的腐败不是某个人、少数人,往往成系统式、塌方式,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近年来查出来的能源系统内的腐败无不如此。
虽说,目前国有企业的政治生态整体是好的,但一些领域一些国企的腐败已经令人触目惊心,预防和惩治腐败必须要紧盯住问题苗头,绝不能任其滋生、蔓延,一旦腐败形成一定程度发展到一定势力,再来查处就难免牵涉更多复杂的利益关系,给执纪带来极大困难。但一些国企俨然已经沦陷成了腐败份子的“老鼠窝”,一些国企官员自己腐败,连带着身边人腐,把“公产”视为“私产”,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手段“转化”为自己的利益,“肥了”自己,导致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国企的腐败现象,从根源上讲,还是权力任性惹的祸,权力一旦推动监管,与资源媾和,必然滋生腐败。首先,国企控制着垄断性的资源或经营权,缺乏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导致内部激励缺乏,效率不高。其次,国企具有深厚的官方背景,归政府直接控制、支配,其领导和高管往往是具有高级公务员身份,如何把企业经营好的能力不一定有,但如何借助权力“自肥”的能力却一定有。但企业沦为“老鼠窝”不能只是归咎于上述原因,更大的祸因在于对权力监管的制度缺乏、不健全。
绝不能让国企沦为“老鼠窝”。一是强化巡视监察,以问题为导向,发现一起,查办一起,预防国企腐败必须抓早抓小。今年初,中央已经释放出明确信号,下一步中央巡视重点将针对国有企业。因此,构建针对国企专项的制度化的巡视尤为必要。二是强化执纪问责、督促整改。发现问题干部、问题现象,严格依法依纪依规严惩,把危害降到最低,形成“不能腐”、“不敢腐”的氛围。三是推进国企机制体制改革,促进国企向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深刻转型升级,进一步实现政企分离、产权明确、权责明晰的国企经营管理制度,纳入到公平、自由、竞争激烈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当中,这也国企转型的必然选择。













     作者: 伍文胥
联系电话:
13458011077
地址:四川省三台县乐加乡人民政府
邮箱:621114
邮编:wugw5.ok@163.com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