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基层深化纠正“四风”:“四风”变形怎么防?

发布时间:2015-06-19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点击:

酒店的公家发票越来越少,景区的公车近乎绝迹,明察暗访难现端倪;培训考察有方案,往来账目有明细,看似中规合矩、难挑毛病,实则暗藏玄机——不久前,记者跟随某地检查组明察暗访,言谈间有干部感叹,当下,有些地方纠“四风”工作似乎陷入平淡,有的地方纪委甚至开始为“每月通报”数据不佳而发愁。

 

  在日复一日的“攻防战”中,一些问题的“门道”渐露真容:“私车公养”以掩人耳目,油费、过路费、维修保养费用由单位报销;吃喝越跑越远,“会所”变“家宴”,食堂暗设高档包间;“阴阳行程单”,以考察培训之名行公款旅游之实;喜庆事宜分批次操办,甚至不设宴只收礼……

 

  还有的领导干部平时对企业“高抬贵手”,待到用车吃饭、娱乐埋单时就由老板一手包办。“谨慎”些的领导还会事先提醒老板,不能在企业账目上留下痕迹。发现难、取证难、查处难,这类问题最令检查人员“头疼”。

 

  客观地说,这些“变种”在所有被通报的“四风”问题中占比并不算高。但在各地均有发生,体现着“四风”向隐蔽化发展的趋势,若不及时遏制,可能像疯长的野草一样迅速蔓延,吞噬来之不易的纠“四风”成果。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些出现变异的“四风”问题看似无从下手,但在“有心人”的火眼金睛之下也无所遁形。比如,说不清的公款“培训”,抽查一些参训人员,在授课老师、培训内容等细节上稍加核查,真相大白并不难。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开始创新工作方法,改进监督方式。比如,贵州省凯里市纪委就在微信平台中设计开发了“公车查询”功能,把全市596辆公务车辆的信息全部录入后台数据库。群众如果发现疑似公车私用,只要在微信平台上输入车牌号码,就能得到经后台数据库比对后的反馈结果,包括车牌号码、车辆图片、所属单位等信息。确为公车的话群众可以通过微信举报。

 

  至于喜庆事宜闷不吭气地“办了”、“收了”,自以为行事周全,但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总会有正义的群众站出来。

 

  “纠‘四风’目前最具震慑力的一招还是实名通报曝光。但少数地方至今不敢‘下狠手’,不实名或者没有全部通报,说到底还是怕得罪人。”一位检查人员说。

 

  不想监督、不敢监督,实则是没有担当。客观上会纵容“四风”悄生暗长,主观上则是对党不忠诚。因此,要解决花样翻新的“四风”问题,必须突出问责,既追究当事人责任,也追究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不姑息、不纵容。

 

  当然,不论公车私用、公款旅游还是大吃大喝,根子还在“三公”经费上,管好“钱袋子”才是釜底抽薪。据河南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干部介绍,现在该省监督检查的重点转向了“三公”经费,从账目上不合理的数字入手,寻找问题线索。

 

  而对于不碰公款由老板埋单的现象,存有这种念想儿的党员干部也要想想清楚。“老板们之所以愿为官员埋单,以当‘冤大头’为乐,说到底还是因为官员手中的审批权、决策权。”专家认为,一方面要加强对权力的约束,同时领导干部自身也要保持清醒,“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吃了的迟早要还。”(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杨诗琪)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