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整治“吃空饷”顽疾,咋根治?

发布时间:2015-06-03      来源: 人民网    点击:

2014年,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专项整治成绩单,30个省(市、区)共清理清退“吃空饷”16.2万人。其中,河北省清理5.5万人,四川省清理清退2.8万人,河南省清理1.5万人……(中纪委监察报  6月2日)
近年来,“吃空饷“现象时常见诸于报端,但是在全国到底有多少人“吃空饷”,人们却一直缺乏一个相对准确客观的数据。2014年,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项整治成绩单公布,人们才发现30个省(市、区)竟然存在着16.2万人“吃空饷”。这个程度之严重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盘点“吃空饷”现象,可以发现不仅名目繁多,手段也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诸如有长期旷工但工资照领的“旷工饷”、长期请假却依然拿钱的“病假饷”、伪造人员虚报多领的“冒名饷”、瞒报去世继续代领的“死人饷”、一人领取两份以上工资的“多头饷”、未按规定核减或核销待遇的“违纪违法犯罪人员饷”、权力安插进编领钱的“挂名饷”……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单位对50岁以上的领导干部进行“一刀切”后“在编不在岗”的“变异饷”。这种种让人匪夷所思,叹为观止的“吃空饷”现象背后,暴露的是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不到位,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人事和财务状况监管不力,部分官员手中权力异化等问题。
其实,为了整治“吃空饷“,国家各级政府一再明令禁止,并且采取了实行行政问责,约束官员权力,完善社会监督,加大惩治力度,做好编制整改,落实财务管控等一系列具有很强针对性的措施,然而这一套”组合拳“的结果却是屡禁难止,差强人意。问题出在哪里?问题不在于“药方”不对,而在于“药量”不足。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者是因为在整治“吃空饷”现象的过程中,大多都是地方的各自为政,缺乏全国“一盘棋”思想,没有自上而下的进行全面整治。二者则是一些地方、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送人情”、“卖面子”和权力干涉等高举轻放的行为,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达到整治的预期目的。
然而,“吃空饷”的危害却是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量庞大的“吃空饷”现象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增加了国家的行政开支,浪费了纳税人的血汗,加重了社会负担,加剧了社会矛盾。二是“吃空饷”现象中带薪留职、自动离岗、停薪留职、长期旷工或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等占据编制却长期不在岗的行为不仅堵塞了年轻干部晋升的正常渠道,挤占了年轻干部上升的空间,不利于年轻干部成长,也造成了部门、单位自身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影响了部门、单位工作的有序开展。三是“吃空饷”现象存在着套取骗取国家财政资金以增加部门、单位工作经费以及为自己“开绿灯”——安置亲属子女等以权谋私行为。这种行为不但滋长了官场的不良风气,影响了政府形象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更是一种腐败。
因此,笔者认为,整治“吃空饷”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全国“一盘棋”,由中组部、中纪委、人社部等中央相关部门具体牵头,拿出“苍蝇”“老虎”一起打的决心和魄力,自上而下进行整治。其次,要加强行政问责、编制整改和财务管控力度,公开编制人员、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对“吃空饷”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绝不手软。最后要将对“吃空饷”相关人员的处罚从行政处罚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通过法律责任追究对“吃空饷”者形成强力威慑。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