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让“下不为例”影响作风建设“质量”
发布时间:2015-05-12 来源: 李震 点击:
次
绝不让“下不为例”影响作风建设“质量”
在新一届党中央的领导之下,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及作风建设等工作逐渐释放出中央从严治党、依法治国的强烈决心,彰显出共产党袪除顽疾、为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八项规定”为党员干部设置了行为的底线,成为了反腐的重要参照;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通过让广大党员干部亲自下基层,体察民情、解决民忧,帮扶基层群众脱贫致富,让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形象得到进一步彰显。
然而,从十八大以来党员干部身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并不少见,进行“温柔”的批评和善意的警告,那是常有之事,“下不为例”成为了对犯错干部的诫勉常态。之所以会这样做,原因其实很简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党员干部也是人,同样会犯错。秉承“犯错不可怕,只要肯改正”的思想之下,加上对自己的同志不忍心下狠手的背景之下,许多对犯错干部的惩罚也仅限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简单表示一下,希望其能“下不为例”,从此改过自新。这种做法,其弊端也很明显。
“下不为例”是一种袒护。建设法治国家,党员干部犯错,应该严格按照党纪国法来客观公正进行惩罚。然而,现实中官员的人脉网络复杂,一旦出事,往往会有相关的领导来说情,甚至出现过以单位名义申请为犯错干部减轻处罚的现象。结果则是该被打五十大板的却只打了二十下,甚至十下。加上官场之人,谁也不想动真格与犯错分子过不去,只要简单的做做样子,能够敷衍过去也就算了,使“下不为例”成为对犯错干部的一种袒护。
“下不为例”是一种纵容。只要省上、中央没下死命令,对于一般官员的犯错,往往在处罚时都留有余地,犯错不会受到重罚,处分、警告、严重警告等形式对官员的从政难以造成实质性的影响。这种“下不为例”变相纵容了相关干部继续犯错,让他们总认为自己的官帽戴得稳,不会轻易被摘帽。这种侥幸心理也是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下不为例”有损政府公信力。对犯错干部舍不得下重锤,不仅纵容了相关干部继续犯错的侥幸,也难以让其他的干部信服,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总认为干部犯错不要紧,即使出了问题也无关大雅,对党的制度,国家的法律产生质疑。同时,总以“下不为例”为对待干部犯错,也让人民群众心里不服,对政府行政态度产生怀疑,最终使政府公信力在百姓心里大打折扣,长此以往,隐患无穷。
所以,在当前的严峻形势之下,作风整顿既要抓好“少数人”这个关键,更要在动真格上下功夫,千万不要因为碍于面子或舍不得而手下留情,以“下不为例”作为一个结束。相反,只有以“现不为例”,处处动真格,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来,才能圆满保证作风建设取得实效。(文:李震)
作者:李震
单位: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潍坊分公司
联系电话:
13985642578
邮编:
261000
您的朋友 时评投稿,望采纳 为这封邮件插入了背景音乐 -
下载 播放
播放器加载中...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