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为何总是“拔出萝卜带出泥”
发布时间:2015-05-11 来源: 许谨谦 点击:
次
反腐为何总是“拔出萝卜带出泥”
随着十八大后反腐力度的持续加强,窝案串案高发已经成为腐败犯罪的一大特征,往往一人被查,“拔出萝卜带出泥”,牵扯出一批腐败分子,这里面既有官员,也有商贾,以及官员交往的各色人等,是围绕贪官为核心的弄权、搞钱、玩乐的圈子。
腐败的圈子化与官员任职方式有关。官员在某地、某个系统任职过久,就会形成自己的小圈子,圈子里的人利用圈子内的特殊关系,互相交易庇护,很容易产生圈子化腐败,一查则是窝案。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起了一句话:“进了班子还要进圈子,进了班子不如进圈子,进了圈子等于进了班子。”显然,“圈子文化”正在潜入干部队伍,某些单位、领导班子里,因争权夺势,私下里形成不同派别的“山头”,扰乱正常的组织秩序,已成为一种机关病。如何让官场圈子没有生存的土壤,已成为反腐败的一大课题。
中共中央其实也意识到了当前腐败圈子化的问题。十八大后,全国目前已有14个省份调整组织部长人选,组织部长具有选人用人之便,在大力反腐的背景下,组织部长异地调任,正是为了剑指腐败圈子。
然而,从历史来看,虽然回避制度对防范地方官员圈子化腐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却无法治根治本。由于圈子文化的存在,即便官员在一地任职的时间较短,也能迅速“举贤不避亲”,称兄道弟,官官相护,权钱交易,结成利益联盟,形成自己的利益小圈子,视国家法律、社会道德于不顾,使自己在当地游刃有余。而政府又不可能让官员走马灯似地换来换去,因为这样不便于官员安下心来为当地百姓做事,形成圈子几乎是难以避免。而祛除圈子文化,理当是反腐败的重要一环。
或许一些官员本来是不想贪腐的,但是当进入某个圈子,成为圈中人之后,就要受到“圈规”的制约,讲究你拉我一把,我拉你一把,圈内之人有求于己,就不好不讲江湖义气;圈中人帮助自己也不好随便拒绝,否则就是看不起兄弟,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就会利用权力来回报;或者是看到圈子里的其他人吃香喝辣,自己职位、能力、权力远胜于他,却过得不如他,心里的天平就容易倾斜,也想利用权力搞钱,“改善生活”。
正是圈子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得它非常适合于权钱交易和利益勾兑,成为腐败绝好的温床。如果说一个贪官没有圈子时,贪腐还有点小心谨慎,畏手畏脚,那么有了圈子之后,既得到来自圈子的腐败鼓励,又以为得到来自圈子的保护,简直如虎添翼,肆意妄为。从这些年查处的案件可以看出,窝案大多涉及人员多,金额巨大,社会影响恶劣,其实就是因为圈子在腐败过程中,因其特点而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为圈子容易形成利益严重固化的铁板,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保护资源,因此圈子腐败相对于个人腐败更难查处,阻力更多,反抗能力更强。在缺乏外部监督、上层不痛下决心的情况之下,圈子腐败往往能躲过一劫。即便强力深入调查,也会因为某些圈子成员“弃车保帅”,而使调查无疾而终,使圈子腐败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风头一过,再度复苏。
当然,一旦圈子出现内讧,也很容易暴露圈子腐败内幕。圈子内也会存在争权夺势、争名夺利的情况,尤其是圈子内又有小圈子,明争暗斗,导致内耗和分裂,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窝里斗”。不过,这样的情形毕竟只是少数,因为圈子腐败形成了利益均沾,大家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加害别人于己无益,除非“窝里斗”闹到你死我活,否则要指望光靠“窝里斗”来反腐,无异于缘木求鱼。
要为圈子化腐败来个釜底抽薪,固然需要祛除圈子文化,但是最为根本核心的,还是应该反思制度建设的不力。要让领导干部摆脱圈子,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官员的自律,制度建设及其严格落实更为重要。只有让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权力的监督机制更加健全,同事之间、亲朋好友之间才能少一份“心结”,真诚坦荡地相处。
作者:许谨谦
单位:
四川省三台县新生镇人民政府
邮编:
621114
电话:
15881638767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