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纪委书记:反腐不能攀比 不搞“反腐GDP”
南方都市报 [微博] 葛倩
一些地方就出现了两种观点,有人认为反腐力度太大,也有人认为不过瘾,说本地落马的厅局级官员还不多。但我认为,反腐不能攀比,不能搞“反腐GDP”,只盯着数字或制定目标,反腐需要实事求是,有什么就查什么。
我原来在统战部、宣传部、组织部都干过。过去组织部是戴帽子,纪委就是摘帽子。有些干部落马,我看着真的很心痛。我经常说,纪检工作,不仅是要查处问题官员,能及时制止官员犯错误,也是功劳。哪怕(纪委)去查有的官员,查不出问题,我们更高兴。
千万不要把腐败干部养大了再查处。对我们而言,他可能只是查处案件的百分之一,但对他本人和他家而言,就是百分之百的灭顶之灾。有些干部,我们早一点警告,可能就能避免他日后更大的错误。
自1月18日以来,全国各省份陆续召开纪委全会,部署地方反腐,反腐已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合力。湖南也是其中一环。
刚刚过去的2014年,湖南省查处地厅级干部28人、县处级干部447人。新年伊始,湖南省委就印发了《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意见》,下一步还将出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责任追究办法》,要求党委领导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近日,湖南省委常委、纪委书记黄建国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专访。这位在统战、组织、纪委等多个岗位工作过的纪委书记,说起自己昔日的个别同事因腐败锒铛入狱十分心痛:“我经常说,他(落马官员)只是查处案件的百分之一,但对他本人和他家而言,就是百分之百的灭顶之灾。有些干部,我们早一点警告,也许就能避免日后更大的错误”。
黄建国说,纪检工作,不仅是要查处问题官员,能及时制止官员犯错误,也是功劳。“哪怕去查有的官员,查不出问题,我们更高兴。”
黄建国还是一位网络达人,空闲时间经常刷微博、发朋友圈。清晨或者深夜,朋友们总能看到他的状态又更新了。他对南都记者说,“我每天都看微博、微信,了解民情民意,也能收获不少线索。”
说起网络反腐,他说,“我们重视网络,但不能被网络牵着鼻子走。我统计过,整个查处案件的线索,大约一半来自信访举报,另一半是巡视组巡视发现。”
“如果吃药的钱舍不得花,以后就得买棺材”
南都: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和地方各级纪委着力反腐,不少“老虎”“苍蝇”落马。从你的经历来看,这一轮反腐有哪些特点?
黄建国:总体来看,十八大以来的反腐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坚持反腐无禁区,只要违反了党纪国法,无论其职位多高、贡献多大、背景多深、关系多广,一律依纪依法严肃查处。
二是坚持反腐无特区,无论强势部门、垄断行业、重点领域、敏感地方,还是一般单位,哪里有案件就查到哪里,谁犯案就查谁。
三是坚持反腐无盲区,布下天罗地网,加大国际追逃追赃力度,腐败分子逃到天涯海角都要把他追回来。既打老虎,也拍苍蝇,加大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查处力度,让群众亲身感受到反腐败斗争的成效。
南都:那和之前的反腐相比,这一轮反腐又呈现哪些不同?
黄建国:以前有种说法,4年查处一个部长级干部,后来是一年4个,现在频率显然更高(2014年前11个月落马省部级干部以上就有近40人)。对于反腐决心,我们也听到百姓议论,有人说,以前是说得多做得少,现在是说千道万不如查处一个。我们现在工作状态可谓“时间不知不觉,工作没完没了”。我们也说,这是“新常态”。
南都:所以,各个纪委的威慑力也大幅提升了。
黄建国:我们责任重,压力也大。这一轮反腐是以上率下,大老虎抓了那么多,地方的官员自然也不可能侥幸。一些地方就出现了两种观点,有人认为反腐力度太大,也有人认为不过瘾,说本地落马的厅局级官员还不多。但我认为,反腐不能攀比,不能搞“反腐G D P”,只盯着数字或制定目标,反腐需要实事求是,有什么就查什么。
南都:目前有这样的论调,认为反腐造成官场震荡,可能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怎么在官员大幅变换的同时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运行?
黄建国:查处腐败,肯定会涉及具体人和事。一把手的调整,有的岗位出现空缺,不可避免会耽误一些工作,尤其是安全生产,岗位空缺,很容易出错。服务业、鲜花、酒店肯定会有影响,但是湖南去年增长最大的还是第三产业,包括农家旅游业,高新技术和新兴技术的增长,可以抵消某些服务行业的降低。但从长远看,肯定是政治健康,经济社会才能运行得更好。
可以说,如果吃药的钱舍不得花,以后就得买棺材。因此,反腐要舍得成本。现在反腐的影响,就是吃药花钱。
降低“腐败出生率”,还需“中西医结合”
南都:你曾多年出任多地组织部长,从事组织人事工作。落马官员中,有你认识的人吗?
黄建国:有的。我原来在统战部、宣传部、组织部都干过。过去组织部是戴帽子,纪委就是摘帽子。有些干部落马,我看着真的很心痛。
我经常说,纪检工作,不仅是要查处问题官员,能及时制止官员犯错误,也是功劳。哪怕(纪委)去查有的官员,查不出问题,我们更高兴。有时查处一个干部时,我们纪委工作人员也会觉得,过去觉得这人很老实,很踏实,怎么会这样?我一再强调,要治本,千万不要把腐败干部养大了再查处。对我们而言,他可能只是查处案件的百分之一,但对他本人和他家而言,就是百分之百的灭顶之灾。有些干部,我们早一点警告,可能就能避免他日后更大的错误。
南都:2月1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你认为,十八大至今,腐败存量和增量分别控制得怎么样?
黄建国:我们的感觉是,对于增量,目前有效地进行了控制,但还没有完全控制得住。前年湖南各级纪委立案查处各级一把手180多人,去年230多人,可以发现,各级一把手的贪腐问题还呈增加趋势。又比如公款旅游、公款吃喝等问题,前年立案2900多人,去年4900多人,也在增加,说明顶风违纪还没完全刹住车。
反腐败不能是反复腐败。当前的反腐确实有很大的震慑作用,但有的人可能只是“不敢腐”,而不是“不能腐”、“不想腐”,有些人可能还在观望。可以说,目前反腐不能只是物理效应,还要呈现化学效应。
南都:“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你认为距离这种氛围还有多远?营造这种氛围还要做哪些努力?
黄建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在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上,湖南做了很多努力,还要继续努力。
首先是从严查处,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这一点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腐败现象对党的伤害最大,所以加大惩办违纪违法案件的力度,充分发挥惩治的震慑作用,是遏制腐败势头的关键举措。
同时要强化监督,形成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实行依法授权、科学授权,合理分权,使权力配置精确化、权力边界清晰化,权力行使规范化,形成决策权、监督权和执行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结构运行机制。
其次要注重教育,形成不想腐的自律机制,深化党风廉政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
还要完善配套,形成不用腐的保障机制,通过健全制度加大对权力的监督制约,真正让奋斗者有舞台,让奉献者得回报,让困难者享关爱,让勤廉者受敬重,让违纪者受惩处,这就能更好地激励和鞭策领导干部倾心尽力履职,推动事业的发展。
南都:王岐山说,“要用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这两年中央也在治本上推出了一些制度和措施,您对反腐“治本”有哪些建议?
黄建国:中国有句老话,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反腐就像中西医结合,目前需要标本兼治。要保持反腐败的长治久安,要靠治本,就要看“中医”,要进行综合治理,系统调理。要抑制腐败蔓延势头,要靠治标,要看“西医”,要动手术,消炎止痛,降烧疗伤。
目前中央抓作风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治本。“治本”之策,关键是做好预防腐败工作,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做好反腐倡廉各项工作。尤其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抓教育。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和宣传,从思想源头强基固本,不断努力解决不想腐的问题。第二,要抓权力监督。特别是对各级一把手的权力行使进行有效监督,在确权、限权、晒权、监权上做出努力,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公权公用。第三,要抓制度建设。完善各项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加强廉政风险防控,从机制上努力解决不能腐的问题。
另一方面,党中央说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政府就要全部公布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但目前公布还不够,还有腐败空间。所以,要降低“腐败出生率”,还要下功夫。
线索一半来自信访举报,一半来自巡视组
南都:这几年,纪检监察机关反腐倡廉工作还有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开门反腐”。湖南是如何推进“开门反腐”?
黄建国:纪委也在按照中央的要求,分析“纪委到哪里去了”,怎么样才能做到耳朵更长一点,鼻子更灵一点,眼睛更亮一点,早点发现问题。
我们探索建立了电话举报、信访举报、网络举报和公开听取意见、建立“三员”监督队伍等“开门反腐”的立体系统。加强信访举报监督,公布了举报电话,开通了举报网站,畅通信访渠道。
省纪委在制定重大政策、制度和规范性文件时,广泛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实行委厅局领导公开接访和包案制度。注重发挥“三员”(省纪委党风监督员、特邀研究员,省监察厅特邀监督员)的作用。每年向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通报工作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
纪委同时积极探索利用网络平台“开门反腐”,适应互联网发展新形势,主动运用新媒体,对三湘风纪网进行了改版升级,开通了政务微博“@三湘风纪”,搭建了宣传反腐倡廉的新窗口、沟通联系群众的新平台,定期不定期权威发布重大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展示了纪检监察机关公开、透明、高效的新形象。我们策划了官方微博和官方网站直播省纪委全会活动,赢得了数十万网友“微观”点赞,网上好评如潮。
南都:你怎么看待网络举报?
黄建国:我分析,网络内容绝大多数还是健康的。网络确实弥补了我们很多不足。
从2011年至今,微博我都看,现在也开了微信看微信。就反腐而言,我很喜欢这样的渠道和声音,哪怕最终调查结果与网络曝光不一样,至少提供了线索。有人说要辟谣,但我认为,不用盲目辟谣,最终查清事实公布事实就是最好的辟谣。因此,需要公布的,能够公布的,就应该第一时间公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