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击退挑衅、打破利益链,唯有落实制度、加强问责。推行“禁商令”还得和反腐结合起来。
领导干部家属“禁商令”上海版的推出,让人从更细、更严的文本中猛然感受到一种希望,因此产生轰动效应是必然的。
有媒体统计,自1985年以来,相关禁令已超过20条。然而,三令五申之下,成绩不显。
正如昨天播发的新华社锐评论《遏制官员亲属经商乱象,关键要从实从严》所指: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不是个案,在一些地方和行业已经泛滥成灾。不少人就是靠着家族式的官商勾结,“靠山吃山”,把日子过得很“滋润”。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那些干部家属能够屡屡得逞?弥补禁令漏洞,增强禁令的可操作性,不能不说是当务之急。如果禁令总是跟不上节奏,又怎么可能把那些到处寻找“商机”以变现权力的官员给摁住?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试点城市所拿出的制度性成果,上海版可谓“挺身”而出,提供了现实范本。
新华网报道直言,上海市此次在规定的可行性、可操作性上下了很多“细功夫”,力求从源头上做好权力监督。比如规定中首先严格界定范围,什么级别的领导干部、在什么范围内的亲属、在什么领域内不得经商办企业,都给出明确界限,没有似是而非、边界模糊,让不法分子无丝毫法律空子可钻;另外还对避免利益冲突的各种情形进行细致的划分和详尽的规定,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从制度层面堵住不法利益的输送渠道。
然而,利欲熏心者,不会自觉收手,他们恐怕会编织更大的谎言、制造更多的迷雾,来掩盖自己的违纪违法问题。这种挑战具有长期性、隐蔽性。
要击退挑衅,打破利益链,唯有落实制度、加强问责。上海推出该规定后,制度落实的走向值得关注。上海有必要拿出实例进一步向其他地方示范。
其实,大玩“家属经商游戏”者,最害怕的就是信息透明、真抓严抓。领导干部早就被要求填报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相关信息,核查信息真伪,揪出瞒报虚报者,至关重要。
稍加注意一下就能发现,落马贪官的背后,不乏“家属大贾”长袖善舞的影子。利用权力的庇荫,大开“夫妻店”“父子店”,大捞黑钱的也不鲜见。他们一度能够瞒天过海,当然是钻了核查不严的空子。
上海要求按每年20%的比例抽查领导干部报告事项,这很有必要,也有一定的震慑性,但要谨防“漏网之鱼”。
问责的缺乏,或问责的严厉程度不够,是以往的教训。上海明确“一方退出”机制和“不提拔”原则,是纠错和问责上的进步。但“步子”还可以更大。要知道,一些领导干部家属“涉商”,早已结对陷入腐败泥潭,对这种人不能一“退”、一“辞”了之。
所以,推行“禁商令”还得和反腐结合起来,在分清因兴趣爱好做生意和因贪腐成性做“买卖”的前提下,亮出“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