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强力反腐让公众不再“笑贫不笑贪”

发布时间:2015-04-26      来源: 深圳市法学会    点击:

 

 曹林  深圳市法学会

高压强力反腐改变着羡腐文化的土壤,公众不再笑贫不笑贪,贪官和腐败不仅不再被羡慕,反而成为被“同情”的对象。

全国两会期间,中央纪委打破了“盛会不打虎”的潜规则,公布了几名官员的落马信息;两会闭幕后,又连打数只老虎。这种节奏见证着高压反腐的力度——来北京开两会的两名高官代表落马,来了北京就回不去了,产生了更大的威慑力,网上因此流传着好几个描述贪官听到“有两人开会后需要留下”后被吓破胆的段子。曾有人说反腐让“官不聊生”,其实清官不受影响,主要是“贪官”不聊生。

这场旨在让官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风暴,不仅深深地影响着官员的从政理念和权力观念,更深刻地改变着民众对腐败的看法。腐败官员一个个地受到严惩,高级贪官一个个落马,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甚至打破了“刑不上常委”的潜规则,民间很多人已从过去暧昧且矛盾的一边仇腐一边羡慕腐败,转向了真正的仇腐恨腐。

前几天与一个在高校教书的朋友聊到这个话题,他说,现在真有点儿同情那些贪官了——反腐败节奏这么紧,他们晚上怎么睡得着觉啊。刚刚还在主席台上作报告,说不定就被突然闯进来的纪委工作人员带走;可能一边以领导身份出现在报纸上,一边就被宣布落马了。还是做一个清官好,晚上在家不必担心有人敲门,开会时不会看着门担心纪委办案者随时闯入,不用整天焦虑于把那钱藏哪儿。以我的观察来看,朋友这种心态在当下民间很是普遍——其实不是“同情”贪官,而是对腐败的痛恨,为反腐败拍手称快。公众乐见贪官彻夜难眠,乐见腐败受到遏制。

此前,公众对腐败的态度在很多时候存在着严重的“精神分裂”。虽然似乎人人骂贪官,腐败像过街老鼠那样被人人喊打——但这种“仇腐”并不纯粹,其中往往隐藏着暧昧的“羡慕”。这种人并不厌恶特权,如果腐败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如果自己有能力有资格腐败,一定毫不犹豫地投入腐败的怀抱中。这种心态下,有些地方搞的贪官赃物展,并没有产生廉政教育的应有效果,反而刺激了一些人对贪官生活的羡慕忌妒:那么多美女、豪宅、存款,如果不是偶然落马,那日子过得多滋润啊。

一个小学生在被问到“长大了想当什么”时,他的回答竟是“长大了想当贪官”,原因是“贪官有很多东西”——折射出当今社会的羡腐心态。

这种复杂心态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利益至上、缺乏原则,“利害高于是非”的精致利己主义在我们的社会中根深蒂固。另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是,腐败未受遏制,贪官过得很滋润。如果公众眼看着贪官公然地中饱私囊,毫无忌惮地滥用权力为亲朋谋取不正当利益,全家上上下下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参与腐败,民间都流传着他的腐败事迹,可这样的人却不仅未受严惩,反而能八面玲珑步步高升,叫人如何不羡腐?

这便是羡腐心态和羡腐文化的土壤,因为贪贿不受惩罚,贪腐过得很潇洒,人们便笑贫不笑贪,甚至笑廉不笑贪。一个官员如果家里穷,出入没公车,办事不找门路,可能会被瞧不起。

可高压强力反腐改变着羡腐文化的土壤,公众不再笑贫不笑贪,贪官和腐败不仅不再被羡慕,反而成为被“同情”的对象。当贪官落马已成家常便饭,“一落马就什么都不是”的贪官可怜像一再示众,人们看到“伸手必被捉”的制度正在努力形成时,对腐败便没什么可以羡慕的了。不要小看民间在看待腐败问题上的心态转变,当腐败被全民仇视而非羡慕时,这种文化对腐败也是一种遏制。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