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干部必修】“忆苦饭”是怎样变味的

发布时间:2015-04-26      来源: 人民日报评论    点击:

 

 岳光东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论坛】“忆苦饭”为何变味

岳光东

 

抵制形式主义好比戒烟,没有强大内心不行

 

据载,明朝皇帝朱元璋坐了江山后,便立下一条家法:每顿饭必有粗菜,并且身体力行,顿顿都上豆腐。但到了他的后代,这顿“忆苦饭”慢慢变了味,豆腐原料从豆子变成了鸟的脑髓,一份豆腐有时需要宰杀近千只鸟。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每天的伙食费竟高达36两银子。“忆苦饭”本是教育子孙艰苦朴素的有效形式,但本末颠倒沦为形式主义,徒有豆腐形式,却无豆腐本质,不仅没有起到警示作用,反而助长了奢靡之风。

犹如过河需要搭桥渡船,凡事离不开必要的形式。要想调研、谈心,下基层、面对面就是必要的形式。然而,下基层若走马观花,如何发现一线实情?谈心若不掏心窝子,怎能获知百姓心声?实践表明,丢掉本真,过于看重形式,甚至为了形式而形式,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一段时间以来,党内存在形式主义的痼疾。比如视察指导拍“悬浮照”、栽“无根树”应付检查、灾害通报通篇“领导重视”、抄袭动员会议讲话,等等。经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形式主义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作为“四风”之首,难根治、易反弹。有的党员干部坦言:抵制形式主义就好比戒烟,明知吸烟有害健康,却忍不住又抽上了。

情非得已也好,违心跟风也罢,当下仍有部分党员干部似乎习惯了形式主义,明明疲于应付,却又无可奈何。开展党性教育,习惯念几个文件通知、写几篇心得体会,只因“事务工作太忙”;推动工作落实,习惯开会、发文,只因大家都在开、都在发;政绩检查考核,习惯坐办公室看材料,明知基层一些造假行为也无动于衷,只因抹不开面子、互不得罪。总之,这些党员干部习惯了很多事情,即使打心底看不惯,也会不知不觉中走相同的路子。

这几年,有的地方台账一本接一本,越来越精密,有时候却调度不出真实数字;征求意见表一摞垒一摞,满纸“无意见”的情况不在少数;民主生活会一次又一次,许多时候听到的是有“辣味”的套话;调研报告一篇再一篇,却往往都是老问题、老对策,只不过换了套文字系统而已。认认真真的过场、繁繁琐琐的程序,自己给自己制造大量工作,到头来收效甚微。

如何破除“看不惯却习惯”的惯性?如何驱散“变味的正常”?关键还是回到原点,站稳为民立场,坚持“三严三实”,回归本真。如果不以开了多少会、讲了多少话、表了多少态作为评价标准,而是看干部干了多少实事;如果领导带头务实,一级带一级,删减不必要的形式,把基层干部解放出来;如果致力于解决问题,用最低成本追求最大收益,不以程序、形式论英雄,那么形式主义就很难有立足之地了。

“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正是因为尝苦胆不流于形式,正是因为务实的坚守,才换来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豪迈。功成贵在对本真的诚心坚守。对于各级干部来说,讲务实话、做务实事,本真上阵、踏实前行,这是新常态下应有的政治担当。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