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反腐败,可以从“圈子化”下手

发布时间:2015-04-25      来源: 共产党员    点击:

 

 

  随着十八大后反腐力度的持续加强,窝案串案高发已经成为腐败犯罪的一大特征,往往一人被查,“拔起萝卜带出泥”,牵扯出一批腐败分子,这里面既有官员,也有商贾,以及官员交往的各色人等,是围绕贪官为核心的弄权、搞钱、玩乐的圈子。

  回避制度,治标不治本

  腐败的圈子化与官员任职方式有关。官员在某地、某个系统任职过久,就会形成自己的小圈子,圈子里的人利用圈子内的特殊关系,互相交易庇护,很容易产生圈子化腐败,一查则是窝案。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汉代就实行了异地任职的“回避制度”,在宋代,这一制度被细化为籍贯回避、亲属回避、职务回避以及科举回避,其中籍贯回避最为普遍,而明清时期的官员避籍更加严格。

  中共中央其实也意识到了当前腐败成圈子化的问题。十八大后,全国目前已有14个省份调整组织部长人选,组织部长具有选人用人之便,在大力反腐的背景下,组织部长异地调任,正是为了剑指腐败圈子。

  然而,从历史来看,虽然回避制度对防范地方官员圈子化腐败起到一定的作用,却无法治根治本。由于圈子文化的存在,即便官员在一地任职的时间很短,也能迅速“举贤不避亲”,称兄道弟,官官相护,权钱交易,结成利益联盟,形成自己的利益小圈子,视国家法律、社会道德于敝屣,使自己在当地游刃有余。而政府又不可能让官员走马灯似地换来换去,因为这样不便于官员安下心来为当地百姓做事,形成圈子几乎是难以避免。而祛除圈子文化,理当是反腐败的重要一环。

  “圈子”与“江湖”

  而中国圈子文化的形成,我认为与江湖社会有极大的联系,所谓“江湖险恶”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当被主流社会抛离出来,进入江湖从林,其中的每一个人为了生存都有可能不择手段,因为他人即地狱,自己不仅可能遭到政治权力的打压,还可能遭到江湖人士的排挤,随时都有生命、生存之危险。

  因此,当这些主流人群因各自的原因流落江湖时,则原来的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和职缘关系皆不复存在,不得不独自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生存成为他们的第一要务。作为个体,其力量弱小,生存能力单薄,他们便“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江湖中人彼此以某种方式结成团体或组织,形成一个小共同体。最为明显的是拟血缘化,义结金兰,拟传统家庭结构形成类血缘关系,纵向的师徒关系对应父子,横向的同门关系对应兄弟姐妹关系。将人与人之间原本陌生对立的关系演变成亲近熟悉的、如同父子兄弟或朋友般的关系,从中感受到“家”的安全和温暖,形成群体力量,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自身的生存。在这个小共同体里,大家对内讲情义,讲同门之谊,讲利害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对外不讲是非,不讲对错,讨好或是欺侮主流社会人群,谋取赖以生存的资源。

  刚开始时,这些团体或组织并没有什么政治诉求和明显的政治色彩,完全是为了互助,但是,政治权力不容许体制外群体性、组织性力量的存在,它希望体制外是原子化的存在,像一盘散沙,不对政治权力形成任何威胁。所以,政治权必然要打击江湖组织,江湖组织不能够公正生存,就在地下发展组织,形成秘密会社,如帮会就是这样来的。

  而一般的江湖组织则是政治权力允许其公开存在的,这类组织往往比较松散,是因为地缘、业缘等因素而临时结成,对政治权力没有形成威胁,这样的江湖组织谈不上严格的组织,只能说是圈子。不过即便是一个松散的圈子,圈子也有帮会、黑社会的某些特性,比如,帮会、黑社会只讲小团体利益,讲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圈子也如此;帮会、黑社会称兄道弟,树大哥,圈子里也是如此;帮会黑社会有“帮规”、“家法”,圈子也有自己的“圈规”;帮会、黑社会讲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圈子也是如此。总之,圈子是非常江湖化的文化形态,一个圈子文化浸淫的社会,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圈子构成的。

  儒家文化无疑也十分有利于圈子的形成。儒家文化的基础是家族伦理和宗法制度,家族和宗法本质上就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圈子,这个圈子构成的社会结构,这就是费孝通最早发现的“差序格局”——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费孝通认为,在西洋社会里,人们争的是权利,在我们这里,却是攀关系、讲交情。这是受不同的社会结构影响的结果,西方社会重个体,中国人重集体,圈子即是集体的一种形式,人们在这样的集体里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

  贪腐与“圈子”的关系

  当江湖组织与儒家的“差序格局”形成交集,经江湖文化与儒家文化杂交出来的“四不像”,就是社会上最常见的圈子,既有宗法式的家长结构,又加入了“你为我效犬马之劳,我为你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既讲亲疏关系,称兄道弟,也讲有福同享,有奶就是娘;重亲谊裙带,讲关系、走后门而不重才能。它有宗法的正,也有江湖的邪,它有宗法的糟粕,也有江湖的糟粕。无论如何,这样的圈子有很强的排他性和自我保护性,对内百般包庇,对圈子外的人则多方刁难、排斥打击、落井下石。如果圈中某人混出名堂,圈子中人也跟着鸡犬升天,从中受益。结“圈”之人心态各异,但无非是为了从“圈里”获得好处。

  由于圈子内不同的资源交汇和整合,每个人都很容易发挥比较优势,使整个圈子内部优势互补,不但在内部利人利己,而且在向外拓展资源,攫取利益时,变成了“优秀团队”,十分有利于圈子的发达。尤其是官商交结的圈子,更是能量巨大、手眼通天,无数人削尖脑袋想挤进去。

  一些官员本来是不想贪腐的,但是混入某个圈子之后,成了圈中人,就要受到“圈规”的制约,讲究你拉我一把,我拉你一把,圈内之人有求于己,就不好不讲江湖义气;圈中人帮助自己也不好随便拒绝,否则就是看不起兄弟,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就会利用权力来回报;或者是看到圈子里的其他人吃香喝辣,自己职位、能力、权力远胜于他,却过得不如他,心里的天平就容易倾斜,也想利用权力搞钱,“改善生活”。

  正是圈子具有这些自我保护与核聚能量的特点,它非常适合于权钱交易和利益勾兑,成为腐败绝好的温床。如果说一个贪官没有圈子时,贪腐还有点小心谨慎,畏手畏脚,那么有了圈子之后,既得到来自圈子的腐败鼓励,又以为得到来自圈子的保护,简直如虎添翼,肆意妄为。从这些年查处的案件可以看出,窝案大多涉及人员多,金额巨大,社会影响恶劣,其实就是因为圈子在腐败过程中,因其特点而具有助推的作用。

  因为圈子容易形成利益严重固化的铁板,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保护资源,因此,圈子腐败相对于个人腐败更难查处,阻力更多,反抗能力更强。在缺乏外部监督、上层不痛下决心的情形下,圈子腐败往往能躲过一劫。即便强力深入调查,也会因为某些圈子成员“丢车保帅”,而使调查无疾而终,使圈子腐败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风头一过,再度复苏。

  当然,一旦圈子内斗,也容易暴露圈子腐败内幕。圈子内也会存在争权夺势、争名夺利的情况,尤其是圈子内又有小圈子,明争暗斗,导致内耗和分裂,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窝里斗”。不过,这样的情形毕竟是少数,因为圈子腐败形成了利益均沾,大家都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加害别人于己无益,除非“窝里斗”闹到你死我活,否则要指望光靠“窝里斗”来反腐,无异于指望天下掉馅饼。

  要为圈子化腐败来个釜底抽薪,固然需要祛除圈子文化,反对江湖文化,反思儒家文化,但是,最为根本核心的,还是应该反思制度建设不力。只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众监督、媒体监督,实施阳光法案,就算官员加入各种各样的圈子,也不敢搞腐败,那么,圈子就只是一个单纯的朋友圈,不再掺杂权钱交易,就没有必要管它了。(来源:新华网 思客 作者:廖保平)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