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一位法官在4年前的神预言:员额制能否化解案多人少矛盾!

发布时间:2019-10-09      来源: 法客帝国    点击:

 

“人少案多”的矛盾在各地法院都普遍存在,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案件量激增,法官不堪重负,“5+2、白加黑”成为法院工作新常态。如果法官不能从容办案,而是疲于奔命,只求案件能出的去,那么司法行为规范、审判质量提升、法官队伍稳定、人民群众满意等等改革目标都很难实现。所以司法改革,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人少案多”的矛盾。

法官员额制能否化解这一矛盾?按照改革的首善之地上海的设想是可以。主要理由包括:1、法院有审判职称的行政人员以及院长、庭长占用了大量法官职务,却不直接办案。审判主力常常是一些年轻的、缺乏审判经验的助理审判员,审判效率低。通过员额制改革,可以让经验丰富的法官来直接办案,提升办案效率。2、为法官配备法官助理,由法官助理为法官提供包括立案、填写传票、送达裁判文书、写材料等等辅助性的司法事务,法官把主要精力放在法律事实认定、证据采信及运用、法律适用等审判事务上来,从而提升审判效率。

 

这些论述提到的问题客观存在,法院确实有很多不办案的法官,法官也确实常为送达等琐事所累。针对这些问题,将现有人员分分类,让每个人做自己该做的事,从而进行提升效率,缓解“人少案多”的矛盾,几乎是第一反应。但是,改革不能总是习惯于阐述长远目标、沉醉于宏大叙事,搞“文字治国”,真正需要的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下面我们就鼓起勇气,看看员额制能否实现设想,达到化解“人少案多”矛盾的目的。

 

1、将具有审判职称的行政人员推向办案一线是否可以化解“人少案多”的矛盾?

 

过去法院系统一度把审判职称当成一种待遇尤其是经济待遇,使得这个群体也比较复杂。笔者观察,主要包含四类人员:一是非法律专业出身,也没有办案能力,即纯粹的行政人员;二是法律专业毕业,进入法院即被分配到后勤行政部门的人员;三是在业务庭表现突出,被领导重用调到后勤行政部门的人员;四是因各种原因不适合在业务庭办案,转岗到后勤行政部门的人员。

 

那能不能通过员额制改革推动这些人员向审判岗位分流、缓解一线办案压力呢?可以分别进行探讨。对于第一类纯粹行政人员,很多人已经工作多年,干的好的,领导认可的,往往也很忙,难于也没有必要重新回炉学习法律。干的不太好的,呆在清闲岗位,更是缺乏学习的动力。老百姓口中的“一张报纸一杯茶”式公务员可能包含后一类人员,但受限于公有制的特殊性(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不可能将其解职,只能留待时间消化。

 

对于第二类、第三类有办案能力的群体,是可以要求他们到业务庭办案,思想阻力也不大。但是,他们留下的工作谁干?后勤行政部门涉及的办文、办会、党务、纪检、人事、财务、安保、宣传等等,哪个不需要人?如果这些工作都还在,又没有新人进行补充,这两类人员就没有办法流动。如果补充了新人,等于直接扩编,难度很大不说,也与大幅减少行政后勤人员的改革目标直接背离。只有“对事不对人”,先解决法院系统文山会海、务虚浮夸问题,该外包的外包,减少后勤行政部门的工作量,才能为人员流动创造条件。而且,“对人不对事”,强行要求这两类人员进入审判岗,实践中也很难行得通。从试点情况看,一些地方为了缓解人多员额少的矛盾,人为提高“入额”门槛,阻碍非业务部门人员向业务部门流动,甚至一禁了之。因此,通过行政化手段实现人员流动,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挫伤后勤行政部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激化内部矛盾。

 

对于第四类群体,不适合办案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纪律作风问题、能力问题、革命斗志丧失问题等等。对于前二者,在以往对审判工作要求不高的时代,他们都不适合办案;在新的要求更高的时代,又怎么能让他们重新办案呢?对于最后者,随着八项规定的落实、社会环境的变化,法院领导可用的奖惩手段都更加受限,也很难重新调动他们的斗志。对于这几类人员,与前面同样的道理,也同样只能留待时间消化。

 

综上,将具有审判职称的行政人员推向办案一线未必可以化解“人少案多”的矛盾。

 

2、将院长、庭长推向办案一线是否可以化解“人少案多”的矛盾?

 

院长、庭长很多都是由办案骨干升任的,大部分能力很强,如果能全身心投入办案,对解决人少案多的矛盾应该有所帮助。不过这一群体的数量有限,以他们来应对激增的案件量显然捉襟见肘。而且,他们原来的工作谁来做?在原有格局下,院长、庭长是非常繁忙的,会务、接访、协调、检查、调研、接待等等大大小小的事务缠身;在新格局下,除了签发文书、审委会讨论等工作减少,其他事务减少的有限;而且随着立案登记制、市、县法院省级统管等制度的落实,法院面对的矛盾更多,能调动的资源更少,需要做的工作将更加繁重。这些事务很多都需要能力强、有分量的人去做,如果让院、庭长全部办案,这些工作交给谁?如果交给员额法官,员额法官立即就琐事缠身,同样与改革的目标背离。如果强行要求院长、庭长们既做本职工作,又办理大量的案件,既不现实,又极易滋生弄虚作假、审判分离。

 

因此,让院长、庭长真正脱离行政事务,回到办案一线,靠的不是人事制度改革,而是法院职能定位的根本改变。法院只有定位于实现正义这一单纯的目标,与行政机关彻底切割,除了审判外没有太多其他需要考虑的事,才有可能让院、庭长们回归。

 

3、法官——法官助理模式是否可以化解“人少案多”的矛盾?

 

认为这种模式可以解决问题的重要理由是资深的法官经验丰富、办案快;采取资深法官办案、其他人协助的模式有助于提升审判效率。这是一种很理想化的状态,但未必符合客观实际。对法院工作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现在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的办案主力即是年轻的助审员。不可否认,刚刚从事审判工作的年轻人难免缺乏经验,动作慢,但这个阶段任何人都要经历。经过几年培养,成为“熟练工”之后,年轻法官的审判效率未必其他法官低。员额制实施以后,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会成为法官助理,不再直接办案。且不论这种分工是否科学合理。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他们退出审判岗位后,留下巨大的案件数交给谁?全部交给员额法官?这也是不现实的。有的基层法院一个年轻法官一年办理两三百甚至五六百件案件,全部交给员额法官,后者加上自有案件,根本不堪重负。仅开庭都受不了,再要求其全程参与、全面审查案件难度很大,亲自撰写判决书更不可能。以往基层法院在案件压力之下,合议制往往流于形式,承办人各负其责,导致案件质量参差不齐,但一年人均几百个案件确实办出去了。如果改成法官——助理模式,两个人都要对案件全面了解、全面审查,效率怎么能提高呢?这还没有考虑主观因素。从法官变成法官助理,这个群体的责任心会下降,加上收入微薄、前途渺茫等因素,工作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如果有些辞职而去,剩下的巨大工作量只能摊到其他人头上,因为即使招收新人,也没那么快上手。这会导致其他人不堪重负,萌生退意,最终形成雪崩效应。这不是耸人听闻,以前就出现过整个庭室人员先后辞职的情况。现在有些基层法院撕破脸不让人走,一定程度上也是基于这个因素考虑。因此,原来的体制确实难于保证办案质量,但如果经过改革,案件办都办不出去,问题还更加严重。

 

真要提高办案效率,长远看还是要彻底改革诉讼制度。美国纽约的法官一年可以办两三千案件,还有时间休假,不是因为他们是超人,而是国情不同、办案模式不同。对于占绝对多数的民间借贷、交通肇事,轻伤害等案件,当事人自己负责送达,法官就像门诊医生一样坐堂办案。当事人挂号进来,法官当场审查证据,听取意见,口头告知判决结果,几十分钟就解决一件,书记员记录在案即可。没有偷鸡摸狗式的送达,没有冗长的庭审程序,没有字斟句酌的判决书,当然也没有没完没了的缠诉闹访。法官的主要精力用于办理少数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但是,在我国,在诉讼制度未作根本性的调整之前,即使选拔出了同等水平和道德操守的法官,也不可能像美国法官那般轻松,也得一步步按程序走,什么案件都得办,还得全程留痕。在现有国情下,如果要提高效率,至少应该做到案件分流,不能让同一个法官什么案件都办,什么案件都一样办。遗憾的是,在三大诉讼法的修改和员额制改革中,除了小额诉讼等零星亮点,看不到更多尝试,反而对诉讼程序要求更高,更加强调文书规范化,更加强调随机分案。

 

4、增加书记员、内勤的职能是否可以化解“人少案多”的矛盾?

 

按照上海的说法,法官助理等人员为法官提供包括立案、填写传票、送达裁判文书、写材料等辅助性服务,从而使得法官能够安心办案,进而提升效率,化解“人少案多”矛盾。这种思路实际上就是增加其他人员的岗位分工。但在实践中,上面列举的工作本来就是书记员、内勤的工作。之所以出现法官参与到这些工作中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书记员、内勤人手不够,法官只好自己顶上,如安徽阜阳女法官的“自审自记”事件,如果人手宽裕,谁也不会傻到违规干两个人的活。二是有些工作需要法官参与。如占用极多时间的送达工作,法律规定就是两个人送,承办法官当然是自己亲自去更放心;而且有的送达问题也很复杂,非书记员所能判断,如域外送达,全国恐怕都没有多少人能彻底弄清楚,法官当然要参与进来。再如写案件的汇报材料,只有承办法官最清楚情况,别人也没有办法写。实际上,现在各个法院的书记员、内勤都很繁忙,没有什么加码的空间,也不存在通过增加其职能提升审判效率可行性。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试点改革方案羞羞答答的不好提,就是谁写判决书。这一点非常关键。正常情况下,当然应该由法官自己写。因为判决书是所有审判活动的归集,也是裁判思路的完整体现,不能由其他人替代完成。因此,我们看到,即使是高高在上的英美国家大法官,都亲自撰写判决书,并留下无数经典判词;法官只有亲自撰写判决书,判决才有权威并永葆生命力。但在我们国家,如前所述,员额制实施以后,法官很难有精力去写判决书。所以只能是法官助理来写。如果是法官助理写,那法律事实认定、证据采信及运用、法律适用也只能由他来做。因为这些内容都需要在判决书中体现,而判决书是一个整体,思路、风格都需要统一。不能是两个人各写半篇,拼凑出一份判决。这样既不严肃,也无效率。因此,只能是法官助理办案写判决,员额法官签发的工作模式。这与传统的领导签发制没有什么区别,最多是减少了签发层级而已。但是,减少签发层级会使得直接上级监管弱化,司法权力变得更为分散。在大环境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必须增强纪检监察的间接监督方能保证不出现司法腐败。两厢对抵,谈不上提高效率。而且,权责不统一,将导致分不清谁在裁判,不知道谁该负责的后果,更会引发无穷后患。因此,想通过改变业务庭内部的分工提升效率,效果也非常有限。

 

综上,从化解“人少案多”矛盾这一切片分析,员额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员额制看起来眼花缭乱,闻起来洋气扑鼻;但一旦投入应用,很快会发现其仍然停留在技术变革层面,骨子里还是“胡萝卜加大棒”思想;而且沿着其“对人不对事”的路径走下去,往往会走到相反的方向。事实上,对于司法改革,我们能用的技术手段都基本都用尽了,再强行进行技术变革,很难达到目的;而且用行政手段去强力推动去行政化,本身就不符合司法规律,在逻辑上也会陷入悖论。司法改革若要成功,需要的不是简单粗暴的技术创新、观念革命,更需要一种面对现实、与现实妥协、“日拱一卒”的改良精神。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