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法官检察官逐级遴,应注意六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6-04-04      来源: 法律读库    点击:

中央深改组第22次会议近日召开,会上通过的一个关于司改的重要文件,这个政策性文件的全称叫做《关于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的意见》。

 

广大基层小伙伴们,看到这个司法文件,纷纷奔走相告,高呼俺们有福了。比如,工作在荷塘法庭的小彭法官,说不定这个月还在田间地头搞巡回审判,下个月就已经到东交民巷27号上班去啦。而彭法官的同事小姜法官,说不定也有一天遴选到省城高院,与挂职结束的大学同学阿云再续前缘呢。

 

哎,想想这一幕,真是让人激动啊!基层苦,基层哭,基层累,好在上升通道现已制度化的打开了。上级法院的法官来自下级法院,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遴选机制,打通人才向上流通的通道,让基层优秀的年轻人看到希望,让熟悉基层的法官来指导下级法院工作,这是多么有利于法官队伍建设和法院工作开展的大好事啊。

 

当然,也不要高兴的太早,这项制度虽好,但设计还比较宏观,要想得到真正落实并发挥作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在我看来,需要以下六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法检遴选要单独组织

 

2013年,国家公务员局出台了《公务员公开遴选办法(试行)》,每年中央国家机关都会据此组织一次遴选。从各省实践来看,基本上都是参照中央规定,出台了省级的遴选办法,一般由省级组织和人社部门统一组织,于每年年中在全省范围内遴选一次。

 

但是,目前的法检遴选,并没有体现出职业特殊性,而是与党政机关放在一起进行的。今后的法检遴选,如果继续采取这种方式,无疑并不符合中央出台的司改文件精神。因此,建立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公务员的法检遴选制度,将是近年内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遴选考试应考查法律专业课

 

法检遴选不能单独组织的弊端,就在于考查内容与党政无异。从当前各地实践来看,主要是几个材料题,美其名曰“主要测试报名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这样的材料题,比申论还玄还主观,得分多少,运气和字体占了很大因素。某甲这次考75,下次很可能考57的例子,在各省遴选实践中并不鲜见。这样的考查内容,根本体现不出法官职业的特殊性,即使考生得了很高的分数,也不能说明所谓的”综合素质“高,更不能说明是适合高级别法院工作的好法官。

 

党政工作,基本上没有太多专业性,其各个部门的遴选,不太可能、也没必要考查专业知识,故可以一张试卷适用于所有党政机关。但法检遴选则不然,尤其是法官职业有其特殊性,如果通过试卷来考察,一批法官中哪个更适合做上级法院的法官,那专业素养无疑是最重要的。

 

显然,作为一名法官,是”政策理论水平“重要,还是法律专业素养重要,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体现法律素养的不仅仅要靠一张试卷,法官平时的工作业绩、荣誉、表现也可以作为重要参考,但为防止暗箱操作,这些主观性的东西还是要慎重、要少用。

 

可以想象,同是作为法官,在通过考试遴选到上级法院工作的机会前,当大家面对同样的一张试卷时,如果因专业课考不过别人而败下阵来,我想任何法官对此都会无话可说。如果某人因为所谓的”政策理论水平“卷面显示的高,就遴选到上级法院当法官,这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法官职业特点,是否能够让落选的法官心服口服?

 

实际上,不光是遴选,即使是法检公务员招考,也应该以考专业课为主,而不是考什么玄乎无用的申论。君不见,有多少通过司考的法学小鲜肉,专业课学的很扎实,可惜因考不好玄乎的申论,而考不进非常想进的法院工作。

 

三、高院和最高院原则上一律靠遴选进人

 

每年国考和省考时,以基层院招人为主,中院适当招人,高院和最高法院原则上不再招人,其空缺编制时,一律从下级法院遴选。 这些年来,高院和最高院招了不少人,大都是博士和硕士,这些新入职的公务员理论水平很好,但是由于法院级别高,接触到的案件类型和数量都有限。

 

话说2015年,全国法院系统受理了近2000万件案件,这里面有多少案件化解在基层啊,这里面凝聚了全国20万基层法官多少辛勤的汗水啊。尤其是去年立案标的大幅提高后,基层可以受理3000万的案件了,部分发达地区基层可以受理一亿标的的案件了。

 

立案标的提高后,大部分地方的中院已经基本上没有一审了。以我家乡阜阳市为例,原来一审标的额是150万元,现在突然暴增至3000万。大家可以想象,别说在皖北这种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就是在省城合肥,中院还能立到多少一审案件呢?

 

从实践来看,上级法院法官的理论水平,总体上要比下级法院好,这是应当承认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上级法官一定比下级法官聪明。实际上,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在公考中考入基层的很多小伙伴,并不低于于上级法院的录取分数。

 

此外,从办案数量来看,高院法官可能一年只办三五十个案件就不得了,他们可以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问题。还有大量的各种培训机会,可以接触到最新前沿消息,时而还可能到哪讲个高价课什么的。而基层的就苦逼了,每年办200多个案件,纵使你再聪明,你有时间和精力去搞理论研究么?

 

从理论上来说,有些案件,高级别的法院是根本接触到的。像劳动争议、土地承包经营权之类的案件,高院是永远接触不到的。高级别的法院,其中一项职能是指导下级法院,可是如果根本不了解基层,不了解一审,身处高高的庙堂,不知远在江湖的基层之苦,试问如何指导基层的工作呢?

 

举个执行例子,关于能否追加被执行人配偶的话题,最近因为某个采访又火了,部分高级别法院的同志说不能追。这也难怪,他们搞的都是高大上的案件,执行标的动辄都是上千万乃至上亿元,老赖配偶银行的那点小钱,对于他们视野里的案件,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如果有可能,不妨请这些同仁出来走两步,不妨到基层法院干几年执行工作。我相信,如果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执行法官,如果不让你执行老赖配偶的财产,试试有没有可能把你给急疯?

 

经过大量案件历练的基层法官,通过科学遴选脱颖而出后,到上级法院从事二审时,因了解一审而无疑更具有优势。即使从事理论研究指导一审,也不会因不了解基层而坐而论道,脱离实践。

 

四、应明确发文禁止下级法院阻拦报名

 

基层小伙伴们都知道,说起遴选最大的痛,莫过于单位同意报考证明的出具了。遴选时,招考单位为避免麻烦,往往都要求报考者提供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有的是面试前提供。更绝的,还有笔试前就要提供的,你说说这不是逗猴吗?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遴选公告中的下面这段话,基层小伙伴们都伤心的哭了:

 

本次公开遴选采用报名人员个人自愿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报名人员须在提交报名信息后从XX省人事考试网下载打印报名表,并报请任免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审核。任免机关根据报名人员档案记录情况及相关证明材料,认真审核填报信息,签署报考意见并加盖单位公章。报名人员须于 X月X日前将审核盖章后的报名表传真至报考单位。

 

话说,这还没考试,就逼人找领导,对领导说要跳槽。遇到开明的领导还好,要是遇到小肚鸡场,见不得别人好的领导,你让基层的小伙伴们如何开口?现在,中央深改组虽明确下文,要建立法官检遴选制度。在当前现实下,不奢望基层领导们鼓励报考,只希望领导们不要罔顾中央文件精神阻拦就好。

 

因此,招考公告中最好明确,下级法院不得阻拦本院符合条件人员报考,不得要求出具单位同意报考证明。只有这样,才算真正实现了公平公正,才算真正将遴选制度落到实处。否则,下级院的领导,随便找个借口,对不起,你就在那趴着吧!

 

不客气的说,如果你了解基层和机关,你就会知道并必须承认,在整个遴选制度操作中,这一点毫无疑问是最关键的。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遴选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中央出台的这个好制度也会成为一纸空谈。试想,上级法院要选人,下级法院却不放,这如何推行下去?岂不成了笑话?

 

五、逐级遴选不能理解为禁止跨级遴选

 

中央提出的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对于这里的“逐级”二字应有正确的理解。显然,我们不能根据字面含义,将这里的“逐级”教条的解释为禁止跨级。也即不能将“逐级”理解为:基层院的只能遴选的中院,中院的只能遴选的高院,高院的只能遴选到最高院。因为,就像上级法院不能理解为上一级法院一样,逐级遴选也不能理解为逐一级遴选。

 

显然,合乎逻辑、而又切合实践的合理解释,应该是:遴选对象是没有层级限制的。任何一级法院遴选时,报考法官所在法院的层级都不应当是障碍。也即基层院和中院的都有遴选到高院和最高院的报名资格,高级别法院法官也有遴选到低级别法院法官的资格。

 

六、遴选应不拘一格的打破地域限制

 

除一些特殊地区(如北京),遴选原则上都要面向全国,应不拘一格的打破地域限制,给法检系统人才提供跨区域流动的机会。当然,这种观点可能面临的诘难是:这会促使人员向待遇好的发达地区流动,从而加剧中西部地区人才的流失。

 

其实,我想说的是,一线城市并不是每个人都想去的,一旦成家立业后,有多少愿意抛家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呢?对于那些还没成家的20多岁的年轻法官,为什么要强行栓住他们,剥夺他们依靠努力改变自己生活状态的权利呢?

 

而且,遴选应打破地域限制还有两大好处:一是给那些在外地工作的法官提供一个回家乡工作并尽孝的机会,二是给那个处于异地恋、两地分居状态的法官提供一个团聚的机会。异地恋、两地分居有多痛苦,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如果遴选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与恋人、爱人团聚的法检人,工作劲头想必更大,如此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国家级的遴选文件虽已出台,但很多细节操作并没有确定。考虑到该政策惠及基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站在基层法官的角度,多听听他们的意见作出接地气的操作细则。如此,既符合这项司改政策出台的初衷,也是基层法官之福矣!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