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致所有关于司改的妄议和质疑

发布时间:2015-12-17      来源: 民事审判参考    点击:

 

1、

 

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关于司法改革的文章。我即将在这篇文章里写下的每一句话,都是真诚的。

 

我曾经打定主意不写任何关于司改的文字。因为但凡提及司改,态度无非两种:吐槽,或是吹捧,而这两种文字除了让早有立场的读者们各取所需——基层民工抱团取暖骂娘泄愤,主流喉舌邀功颂绩歌舞升平——之外,并没有什么实质的作用。我既不愿写《拍脑袋的司法改革注定失败》这样不负责任的喷子体来讨好大众,也不想写《年轻干警满怀信念喜迎司法改革》这样的拍马文来舔菊上峰,而且司改是持续的热点话题,我恰恰不喜欢赶热点,所以,干脆就一直一言不发好了。

 

但是现在情势变更了,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在互相告诫:不可以妄议司改,总公司要找麻烦的。于是大家都闭口不言,热点一下子就冷透了。可是这种“不准妄议司改”的说法其实很可疑,一来我从未听说总公司下过这种封口令(我上面有人……);二来何为“妄议”,谁也说不清楚,严格地说,除了司改操刀者现身说法亲自解读,其他闲杂人等的议论,无论其持有怎样的立场和观点,都可以纳入“妄议”的范畴。所以,“不准妄议”的说法应当是无稽之谈。所以,我觉得可以说点什么了,不然司改推进得如火如荼却无人讨论,该是多么诡异的一种景象。

 

顺便说一句,这篇文章总体来说是积极向上的,没有反讽也没有反转,只有一颗赤诚的心。无意传播正能量,虽然它是当下的刚需和硬通货。我只想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自己想说的话。

 

 

2、

 

一年来,吐槽司改的文章随处可见,似乎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已经没有了任何可取之处,也看不到任何成功的希望,甚至还有人给司改下达了“基本失败”的定论。但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这些吐槽司改的小伙伴,真的对司改已经绝望透顶了吗?

 

其实并不见得。负面情绪总是传播得比较快的,我每每看到吐槽文里犀利的绝句也忍不住击节叫好,但内心里,我对改革依然充满期待并怀有信心。我想应该有很多人包括吐槽者也是如此,尽管可能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人们之所以去吐槽、妄议、质疑司法改革,正是因为他们还关注着改革的进展、期待着改革的突破、憧憬着改革的果实。如果真的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无人议论,才是整体的看衰和心死。

 

为什么期待改革?因为改革的必要性毋庸置疑。我想,即使是吐槽再激烈的人,也不会认为旧有的司法体制不需要改革。这么多年来,法治建设走了太多弯路,司法制度受到了太多牵绊,法官承受了太多委屈,“必须改革”已经成为了体制内外和系统上下的共识。用一句半开玩笑的话来说,无论怎么改,都不可能比以前更糟糕了。

 

所以,大家吐槽司改,并不是认为不需要改革,也没有否定改革的方向,而是认为目前的改革措施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已;大家吐槽员额制,并不是认为法官不需要精英化,而是担心这一刀切得不够公平;大家吐槽定案机制,并不是否定让审理者裁判的合理性,而是指出很多地方往往在贯彻的时候走了样;大家吐槽责任制,并不是想推卸应当承担的责任,而是失望于职业保障和职级待遇没有得到相应的落实,权利和义务不成正比……

 

操刀者在摸石头,后面20万法官在蹚水过河。难免有划破了皮摔了跤扭了脚的,性情耿直的也难免张嘴骂娘,但所有人心里都清楚的一点是:如果没有人在前面摸石头,大家都过不了这条河。

 

所以,所有的吐槽其实都是热爱,所有的妄议其实都是关心,所有的质疑其实都是期待。这个圈子里的人们已经憋屈太久了,他们对理想中的改革成果是满怀饥渴的,恨不得一蹴而就,这一点无从苛责。

 

就像我们从来不放过任何一个挖苦和讽刺中国足球的机会,可但凡有国家队的比赛,我们还是会守在电视机前摇旗呐喊,为每一个稍有可圈可点之处的战术配合而倍受鼓舞,为每一场胜利而热泪盈眶一样。

 

为什么?因为爱。

 

为国足而破口大骂或泪流满面都是因为爱,为司改而吐槽、妄议或者质疑,也同样都是因为爱。

 

当然,这只是打个比方,司改比国足还是要强很多的。至少,司改的操刀者并不是乒乓球专业出身的。

 

 

3、

 

既然大家对于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的方向都是抱有共识的,争论和分歧都只在于具体的改革方案、措施、步骤、细则等等靠时间和实践能够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我对改革的前景充满信心的第一个原因。

 

信心的第二个来源,是法院里的年轻人。目前这批年轻人很可能将是受改革冲击最大、变数最多的群体,他们对改革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改革的成败。而我看到的情况是,虽然也有个别牢骚满腹的悲观主义者,但更多的是乐观勤恳踏踏实实的大多数。记得前段时间我参加研究室、政治部、审管办几个综合部门牵头的司改会议,起草改革文件的大多是年轻人,连熬几天终于将几份方案定稿落地。最后大家发现,根据自己亲手起草的员额制改革方案,我们统统都入不了员额。大家笑谈,“这就是壮士断腕的精神。”把改革的正义性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这样的年轻人们足以支持改革不断深入,后继有力。

 

让我充满信心的第三个原因,来自改革的操刀者。总公司司改办有几位好友,我看到他们这几年来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细致求是的精神。文多人少,会多人少,调研多人少,于是何帆和马渊杰经常通宵达旦,深夜不眠,或奔走基层,巨细无靡。他们背着各种张冠李戴的黑锅和不明真相的指责,为了司改燃烧自己,努力促成每一个力所能及的微小进步。在司改这项宏大的事业面前,如何帆般胖硕的身躯都显得渺小,就像奋力跟风车较劲的堂吉诃德。但正是有这样努力和较劲的操刀者,才让司改的系统工程变得脚踏实地,有条不紊。

 

所以,这一切都让人有理由相信,所有的妄议和质疑,都会随着改革的深入而烟消云散。所有的迂回和阵痛,都终将要归于趋势和潮流。剩下的,都只是时间问题。

 

 

4、

 

在上半年一次短暂会面后,我在禄口机场送别何帆,回城的途中我在公众号里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清晨送一个胖子去机场,他将乘坐最早一班飞机赶回帝都打卡。南京的天也随着他的离开而终于放晴。回程时看到机场高速上车流如织,每个人都在行色匆匆奔向自己的使命,无论这使命是如何宏大或是琐碎,机缘巧合还是命中注定。想到这个胖子和其他几个胖子还有同样为宏大主题而奔波操劳背黑锅受委屈的人,忽然觉得,也许我们不需要自己对这个世界产生什么意义,只要这个世界对我们而言是有意义的,这不就够了。”

 

也许我们生逢其时。也许我们生不逢时。

 

也许我们将拥抱曙光。也许我们会注定蹉跎。

 

那又怎么样?在这个宏大的时代里,建设最好的自己,也许就是最大的意义。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