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到底是媒体还是行政影响司法独立运行?-评论司法案件的规则

发布时间:2015-08-09      来源: 行政诉讼观察    点击:

评论司法案件的规则

杨翼飞

 

1.除法官外,任何人均可对尚未审理完毕或已经审结的案件进行公开评论或探讨,不论评论人是中立的学者、一方的律师还是普通公众,否则,所谓的司法公开、言论自由、舆论监督就是一句空话。而唯独法官,恰恰应该在公开场合(不包含纯粹学术性探讨)谨慎评论其他法官的判决,不论是支持还是反对。

 

2.有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庭确会针对特定案件发布禁言令,禁止双方律师庭外发言。但是,这仅限于英联邦国家,而且也很少会禁止媒体和公众自由评论。禁言的原因,在于陪审团并非法律专业人士,其有可能会受到庭外报道的误导,从而做出错误的裁决。但是,中国并非实行陪审团制的国家,陪审员也不过是个摆设,为什么要禁止庭外评论?中国法官的难道会被报道或评论所误导,做出错误的判决?

 

3.多年以来,无论学界还是实务界,经常提到媒体报道影响审判的问题,但这是个真问题吗?三十多年的司法实践中,哪一个案件是仅仅因为媒体报道而直接影响司法判决的?所有媒体报道影响司法判决的案件中,哪一个看不到党权行政权(无论是外部的行政权还是法院系统内部的行政权)干涉的影子?到底是媒体报道影响了司法权独立运行,还是行政权或行政化影响了司法权独立运行?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