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司法改革、学术研讨与法检之争

发布时间:2015-08-07      来源: 法官之家    点击:

作者:贵法(笔名),某地法官

作者赐稿,在此致谢!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段时间,在大院内,除了万众瞩目的司改外,大概最为热闹的便是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了,8月,正是交稿截止的日子。对于这场一年一度的“法院系统奥林匹克”,据闻有的省份已经开出五位数以上的奖金,而且许诺:得了几等奖,就给几等功,真可谓票子与奖状齐飞,经济与政治共励。但必须发放重赏,方能招募勇夫,其实也表明:前路不妙。

 

有认识的同僚到省院开会,说上面直言今年的稿子质量严重下降。这也难怪,往年的学术骨干,大致上十去七八,剩下的,也几乎是被“半压半哄半骗”而来的。“压”者,庭室负责人、分管领导甚至boss亲自动员,有的想了想,还是乖乖喝下“敬酒”,免得等下“罚酒”更苦。“哄”者,“小x,今年实在没人了,你就帮忙再搞一次吧,再说今年这么好的机会,你怎么不知道去把握啊?”有的听了听,心中那副小算盘一打,终于还是有点忍不住。“骗”者,就是用员额制的胡萝卜放在你眼前,大谈法官队伍专业化的大趋势,但却不发送给你任何“愿意受此约束的意思表示”。虽然这顶多算是“要约邀请”,可有的想了想:这最起码也显示了点诚意嘛,还是姑且试试吧。

 

然而,这些精妙的“复合型招数”,总体而言,效果却并不太好,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司改来了。以前写得好的,写进了研究室、写进了办公室,而面对司改,前途堪忧。

 

于是,在司改带来的大名大利面前,“即时性刺激”失去了它预期的功效。当然,有的参会青年干警,还带着刚来的青涩,贸贸然建议道:能否适当增加学术成果在司改选任中的权重?结果自然不出意料,领导大谈几句学术调研的重要性后,便神不知鬼不觉地把话题滑溜开了。而那些经过了几年历练的“老手”,则在一旁,带着了然于胸的表情,苦涩地微笑着。心里明白:这名义上的荣耀,其实是身上的负累。

 

当然,对这份“荣耀”,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论文,论题过于炫奇,内容过于艰涩了。其实,这是多年来法院学术论文研讨中的难以祛除的痼疾,而其成因,就根植于这个研讨机制本身。全国法院法院干警约三十万,法院三千余家,初轮产出约三四万篇论文。然后,它们将经历本院、中院、高院的三层筛选,淘汰95%以上,剩下的才能正式参与比赛。可想而知,面对如此海量的论文,如此繁重的工作,这个机制必然难以进行个性化的精挑细选。这就犹如科举考试一般,在唐朝,应举人数只有一千多,考官自然能够“慢嚼细咽”。及至宋、明,应举者数以万计,自然只能越来越“程式化”了。而法院学术论文,在数以万计的作品中,写作者要脱颖而出,就只能刻意地求新出奇,评查人要完成进度,就只能无奈地“流水线”作业。

 

但这并非要否定它。大致理由有三:一、它还是相对公平的,这从获奖者的职务就能看出,大多是最底层的司法民工,即使有BOSS挂名,若非文章质量过硬,一般也就在省院给个三等、优秀之类的安慰奖。在老乡、同学、利益关系等勾连交错的大院内,这已是极为难得的了;二、学术论文获奖,且不论其内容实用性如何,但文笔流畅、逻辑严格、论证清晰,一般还是必备要素,而这对裁判文书的撰写也十分重要;三、一次论文比赛,可算是一场严格的学术训练与即时格斗,边战边学,层层精进,很多学术人才,正是借此养成了学术规范意识与学术研究兴趣。

 

然而,吊诡的是,虽然按理来说,作为“法律帝国的中心”,法院系统对于学术研讨应当较为重视,但与隔壁的检院比起来,现实却恰恰相反。建立检察专业人才库、注重干警理论水平建设、创立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研究成果奖励制度、大力任用青年干警、聘请高校教授为顾问等等,这些措施,都是检院先雷厉风行予以推行,而法院却常常只能在后面有气无力地亦趋亦步,甚至“望尘莫及”。在检院,优秀的学术人才,往往是重要的后备干部,甚至有的市院研究生,短短三四年,便成为基层院的副检察长。而在法院系统,学术论文获奖以及学术调研出色,只是一个好听的名头,它带给你的回报,最可能的是调入研究室、甚至办公室,从此远离审判、苦整材料。这种差别,也许部分源于隔壁老板从本科入学到留校任教,在政法院校浸染了二十余年。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是法院系统太老了,太安逸了。

 

建国以来,公检法中,无论何时,公、法都留存一丝血脉,唯独检院却被中断过。这种特殊经历造就的危机感,成为检院不断自强自励的重要动力,不断在学术理论上高歌猛进,也造就了一种青春的新生,敢于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习。重建后,自身的存在被质疑、职务犯罪侦查权被质疑、法律监督权被质疑…,但这些“质疑”却一道道被攻克,而检院的版图反而不断扩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话语权的重视。最直观的证据:搜索法学核心期刊刊发的学术论文,在八、九十年代,对于检院的宪法地位,还质疑多多,九十年代后期,则几乎销声匿迹。对于检院的职务犯罪侦查权,在九十年代后期,常有反对之声,尤其是其对刑事审判权的威胁,而到了新世纪后,最起码在主流学术界,则几乎默认了。而对于几乎能全面覆盖法院所有审判权的法律监督权,在前几年,还有质疑之声,现在,写入《决定》后,则连法院系统的报刊,也要予以宣传。而在这番动人心魄的“逆袭之战”中,检院系统出于自身利益的坚强发声,是一个重要因素,以致于连检察长出身的龙宗智教授都认为:“检察研究回应了理论挑战,捍卫了中国检察制度的特色和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但“部门性较强,公允性不足”。

 

而与之相应的,法院系统却节节败退,疆土日蹙。例如前段时间热传的王桂芝案,法官先是为了照顾检院考核,不得不允许其撤诉,但后来,这又成了检院追究其刑责的理由。而在有些地方,检院的监督室最近直接开到了法院内,象征意味十足。然而,面对这一切,大院内,依然波澜不兴,日子照旧,因为,虽然,基层民工担惊受怕,但有些人的日子还是很巴适的。因为,虽然,对于系统外的压力,有些人不敢抗争,但对系统内的利益,还是很勇于、乐于争取的,尤其是在这次司改中,而这些就够享用的啦。

 

因此,也可以说,司改下,法院学术论文研讨的加速没落,几乎是顺理成章的必然结果。毕竟,虽然对外话语权失落了,但考察调研,好酒菜还是会早早备好的;毕竟,虽然对外话语权失落了,但派人下去,好位子还是会乖乖空出的;毕竟,虽然对外话语权失落了,但想提审时,好案子还是会听命上交的。于是,就像南明一样,虽然隔江就是铁骑千万,但每个王侯在自己的小封地里却都“歌舞升平”。毕竟,王朝没落,关我何事?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