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军、陈果:司改与审委会能力建设
发布时间:2015-07-02 来源: 基层法官 点击:
次
按照新一轮司法改革大力加强司法专业化能力建设趋向的要求,目前审判委员会改革的重点是加强专业化能力建设,以求统筹推进、全面落实中央改革方案与要求。
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建立符合司法规律的审判权运行模式,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审判委员会是我国司法制度特有的决策机制和工作模式,直接涉及人民法院审判组织的改革与完善、职权配置的整合与优化等司法改革的核心内容。
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对深化司法改革、优化职权配置、健全审判权运行机制等重要部署。深化改革千头万绪,当前落实中央要求的关键是进一步明确改革方向,抓住改革重点。
笔者以为,按照新一轮司法改革大力加强司法专业化能力建设趋向的要求,目前审判委员会改革的重点也应该是加强专业化能力建设,特别是注意与当前法官员额制、主审法官与合议庭办案责任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改革衔接的整体框架内协调进行,以求统筹推进、全面落实中央改革方案与要求。
一是以专业为导向,建立刑事专业委员会的制度机制。针对以往委员专业背景多元、案件讨论分散、专业性匹配不强等问题,各级法院要在分设刑事专业委员会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刑事职业背景、吸纳资深司法经验来提高刑事专业委员会的专业能力和履职水平。
二是以规范为抓手,强化刑事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机制。针对以往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数量过多、宏观业务指导功能不强的问题,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建立案件过滤机制,明确案件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范围。设立审判委员会秘书专职岗位,建立提请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先行审查机制,确保每一起案件符合审判委员会讨论的范围和要求,明确限定讨论案件的范围,落实审判委员会讨论事项严格限制在法律适用层面,事实和证据由承办法官负责的要求。
三是以科技为平台,优化刑事专业委员会的履职保障。要以信息化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司法,进一步提高司法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建设的技术成果,坚持为审判委员会委员提供上会案件网上预览,参会委员能够通过电子流程在会前就可以审阅拟讨论案件的审理报告等材料,对不熟悉的案情和问题提前准备,讨论时发表意见有的放矢,有效提升案件讨论质量和效率。
四是以亲历为指引,探索刑事专业委员会的参与模式。亲历性是直接审判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何增强审判委员会委员的亲历性,在探索审判委员会委员以个人为主体直接开庭办理案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审判委员会集体参与的模式,通过听庭、议庭、评庭活动,既实现监督规范司法行为、优化审判管理,又直接观察到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审理过程,改变以往审判委员会评议案件过于依赖承办人的案情汇报。
(来源:人民法院报2015-07-02第二版)
免责声明:
1、本平台所发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平台赞同或反对其观点;欢迎网友来稿评论。
2、凡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公益分享;若因故未能注明出处及作者的,欢迎认领。若作者或者版权人不愿意被分享或者侵权,请及时联系平台删除。
3、文中图片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