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法官的挫败感来自哪里?

发布时间:2015-06-16      来源: 法官之家    点击:

作者:济之均,法官之家特约撰稿同事

作者赐稿,在此致谢!转载请注明出处。



涉诉信访让法官尊严尽失

 

 

法官的挫败感来自哪里?囊中羞涩,获得与付出极不相称,肯定不会让法官有成就感;案件的发改,由于是对自己认知水平的否定,当然会让法官无地自容;触犯党纪政纪,以及腐败案件,更会让法官胆战心惊。但是,真正让法官窝憋无奈,尊严尽失的,并非上述问题,而是来自一线法官无法回避,也无法躲避的涉诉信访问题。工资少,但大家都一样,你能接受;案件错了,上级法院启动层级监督,依法纠错,你无话可说;至于违纪违法问题,只要洁身自好,坚持原则,是不会主动找你的。但涉诉信访却不同,它随时可以发生,且没有终期,你无法预防,也无法掌控,只有承受的份。

 

涉诉信访,并非什么新鲜话题,自从有了法院,这个问题便相伴而生,但为什么过去我们的法官,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具有强烈的挫败感呢?这一问题,直接影响了法官这一群体的职业尊荣感,往小了说,造成了部分法官不愿办案,让大部分法官不敢办案,往大了说,当事人对法官的不尊重,实则是法律信仰的缺失,是社会矛盾凸显的外在表现。

 

放眼社会大局,我们不难看出,不仅仅是涉诉信访,涉法的公安、检察机关,以及党委政府机关,同样面临这一尴尬的问题。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冷静下来,我们发现,公众对公权机关的藐视,实则是公众对公权力的极不信任。每每看到,当代表公权的一方行为失当被曝光,舆论一片哗然,必然会遭到一边倒地谴责,但当查清事实真相,弱势的一方并不弱势,责任在公权的相对方,指责与质疑声便极度式微,大家不约而同选择了沉默。这是一个可怕的社会现象,表达反对,是表明的一种态度,事情本身并不重要,而是这件事成为自己表达不满,宣泄不公的契机,即便这件事弄错了,照样还会在另一件事上宣泄。这种现象,必应引起我们的警觉,告诫我们凡事更应顺应民意,工作上求新求变。

 

回归到审判工作中,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涉诉信访是困扰法院的一大难题,更是让一线法官“谈访色变”,信访案件责任终身制,可以说让承办法官不胜其扰,当事人不服裁判,或对法官的言行不满,往往揪住承办法官不放。有些一线法官无法忍受,主动提出退出一线,作为法院,有时也没有办法,有时当事人纠缠的目标就是院领导,这种缠访、闹访,干扰了正常工作,又很难依法进行处置。分析了近年来的涉诉信访案例,不得不让我们苦苦思考,到底怎样走出信访困局,让一线法官心无旁骛地开展工作,专心办理好自己的案件呢?

 

创新涉诉信访工作机制,必须坚持大胆二字,建立符合实际的过错担责原则,这必然成为我们的探索与尝试。

 

谁主办谁负责,这是法院办案责任制的基本原则,面对涉诉信访案件也不例外。由于沿袭这一责任原则,无论案件对错,无论当事人态度如何,都由承办人一己承担,别人也唯恐找到自己,躲之不及,这样,无形中,承办法官承担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尤其近几年,信访形势的愈演愈烈,网络科技的平民化、大众化,使得一些当事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往往不择手段,甚至是不计后果,法院有时也无能为力,即便采取措施,也不过是对其进行训诫教育,严重者给予拘留惩戒措施,但远远无法弥补对承办法官的内心伤害。明确法官办案的责任为过错原则,而非无过错原则,是有限责任,而非无限责任,也就避免了广大一线法官受到无辜伤害,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一线法官放下包袱,安心工作。

 

实行过错担责原则,就要明确专门机构办理。当事人反映的比较强烈的问题,经过院信访工作领导小组甄别,确认承办单位及承办人无需担责的,应重新确定分管领导,并由该领导及信访部门共同负责信访案件的化解,及息诉罢访工作,如有必要,也可另行组成临时性的工作班子,接管案件的化解工作。在不用承办法官作为责任人的情况下,避免了可能出现无人管的真空状态。重新确立了责任主体,也就使案件的化解能够有人管,再加上,新的工作机构与信访人没有任何误解与矛盾,更能客观公正地处理信访案件,也便于沟通与协调,有利于案件的化解。

 

引入第三方介入,这必应成为各级法院化解信访案件的新常态。可以根据案件性质不同,聘请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信访局、检察院申诉告诉科、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妇联维权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有关职能部门及人员作为第三方,在必要时参与对信访案件的调解、解释和化解工作,对涉诉信访案件的化解,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过去关起门来搞信访,信访人偏执地认为自己人袒护自己人,会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往往造成信访案件长期僵持,难以化解的被动局面,引入第三方介入,形成广开门路抓信访的格局,必将对化解涉诉信访产生积极的意义。

 

我们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涉诉信访作为当事人反映诉求的一种表达形式与渠道,必将长期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也必然会有新的变化,表现出新的特点,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妥善处理好这一人民内部矛盾,又不让涉诉信访干扰正常的司法工作,这必将是让我们无法回避,而又应积极面对的问题。

 

2015年6月13日凌晨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