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逃离与坚守-深改十字路口的青年法官

发布时间:2015-05-18      来源: 深圳市法学会    点击:

作者:高山,山东省新泰市人民法院

作者微信号:xintaigaoshan

 


四中全会以后,司法改革成为党中央全面深化各项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四中全会的主题是依法治国,而推动依法治国向全面纵深发展,离不开健全完善、运行良好的司法体制。作为司法改革的一部分,员额制的推行被认为是司法改革所踏出的实质性一步,不仅体现为法官的精英化与专职化,而且通过法官遴选入额这种竞争机制,打破了法院过去以来所固有的权力利益格局,向自己的奶酪动手,深具壮士断腕、正本清源的革命意义。

 

也恰恰是员额制改革,把不少法院的不少法官逼到了“去留抉择”的十字路口。原地踏步自然不行,向前一步入额,则充满了变数与不确定性,而且,司法改革在对入额法官授权的同时,又悬以终身责任制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工作压力与职业风险可想而知;后退一步作“员外”,则又有不甘,不愿为他人做“嫁衣裳”……这种选择的迷茫与惶惑在基层法院中的青年法官身上表现尤其明显。4月30日,最高法院调整了第一审民商事案件管辖标准,将我省(山东)基层法院管辖案件标的额提升到3000万,再加上立案登记制的实施,基层法院案源井喷之压力可以想象,法官还没享受到司法改革所带来的“红利”,却要首先背负难以承受之重,于是,法院“青壮年熟练工”流失成为街头巷尾、网上网下备受争议的社会话题,甚至有人预言“公务员第三次辞职潮”的到来。

 

为什么会有法官辞职,难道仅仅是因为压力和待遇吗?我带着好奇和疑问加入到网上一个“法官、检察官辞职交流群”,同一些待辞或已辞的法官、检察官进行过交流。工资待遇低、工作压力大、审判风险高、人身保障差是辞职的重要动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反而是缺失职业尊荣感、个人价值得不到尊重、个人潜能得不到有效释放、职业上升期的“天花板”现象成为法官、检察官“逃离”的心结所在。

 

应当承认,每一位选择法官职业的年轻同事,内心谁不曾怀着对法律的信仰、对法官职业的向往跨进法院的大门?我们大学所接受的法学教育无疑是成功的,于潜移默化中成为我们立志从事司法这一神圣职业的精神支持:法官,是一项神职;法律,是一种信仰。将我们毕生精力奉献给如此神圣的职业,追随自己的信仰,这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业。但当我们穿起法袍、手执法槌,真正去处理一件件具体的案件时,我们理想中的法律职业与现实状况则显得格格不入。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毕竟我们不仅需要精神支撑,还需必要的面包和衣裳,以换取体面和尊严,因着这一“落差”,很多优秀法官“封袍挂印”,选择“用脚投票”,似乎也就无可厚非了。

 

果真如此吗?我可以理解他们的选择,却并不认同这样的选择。网上曾有一位辞职法官说,我没有下一个青春洋溢的十年来期待司法改革,这句话就像最近流行的那封辞职信一样,“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看看”,刹那间触到了不少法官、检察官的痛处,满满的全是情怀——他的逃离无疑是明智的;而白岩松也说,没有谁的青春是容易的,坚守比逃离可能意味着付出更多。我很欣赏作为清末改革“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的一句话,他在为改革祭上自己生命之前,曾凛然倡呼:“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多么振聋发聩的呼声,当前的司法改革虽然不至于用鲜血和生命来奠基,但的的确确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对此,李克强总理也讲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但假如我们将司法作为终生为之追求的事业,还又有什么郁结纾解不开呢?现实的司法环境或许与我们的理想状态存在落差、甚至悬殊,但改革的大幕已然拉开,在此征程上,“毕其功于一役”却需要一代代青年法官前仆后继、为之斗争。耶林讲“为权利而斗争,斗争是法的生命,是对自己的义务,也是对社会的义务。”今时今日,在党中央的号召和强有力地主导下,我们何尝不是在为司法应有的尊严和“利益”而斗争呢?这何尝不是法官、检察官对自己、对社会的义务呢?

 

逃离也好,坚守也好,这事关个人的选择,却关系着司法改革的未来与成败。司法是最后的底线,作为法律人尤其不能够容忍“逆淘汰”,甚至自甘放弃法律与信仰,随波逐流混迹于“贩夫走卒”;反而应当把握好主动权,在参与改革过程中维护好司法的秩序,坚守法治的阵地,哪怕是“上甘岭”,也应当坚持到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

 

我们很多法官崇拜美国的大法官,认为他们是这个世界最有权力的人,可以弹劾掉总统,可以否决掉法案。可是,美国建国之初,法院也曾处于受压制的地位,彼无兵无钱,一纸判决都无法兑现执行,在当时也有不少法官愤然辞职,甚至不乏最高法院的大法官,转身去做了律师。但是,即使处于如此窘境之下,以马歇尔为首席的最高法院,仍然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远见卓识,在宪法的文本中找到了司法之“剑与天平”,“兵不血刃”地奠定了美国最高法院现有的地位。如果没有他们的坚守,恐怕美国也会沦落为极权与暴民统治下的无序社会,这还是我们看到的现在的美国吗?相形之下,我们的现状是不是比美国当初好了许多呢?抱怨现状、逃离现实,无异于扼杀未来;与其诅咒黑暗,何不让自己发光,哪怕莹莹星火,也未必不是燎原的火种。

 

难道我们仅仅选择坚守就够了吗?不,这些都还不够。除了坚持,我们还要有力量去捍卫我们所坚守的事业、坚守的价值。培根说“知识即力量”,作为法官,我们的武器就是知识、就是法律;我们的阵地就是法庭、就是判决。马歇尔何尝不是凭借自己卓越的知识奠立了美国法院现有的地位?通往中国司法“圣殿”的路,亦须人才与知识铺就,舍此,焉能让强权机关尊重、焉能让14亿百姓信任、焉能让公正成为法院永不暗淡的“恒星”、永不偏离的“坐标”。

 

古人云,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任法官有一任法官的职守,有抱负、敢担当、在其位、谋其政,这是法官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当前,全面深化司法改革正当中流击水,不进则退,更须奋发进取、闯关夺隘。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没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进取精神、没有恪尽职守夙夜在公的敬业奉献、没有功崇惟志业广为勤的勇毅笃行,如何能走好改革这段路,盘活司法这步棋!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作为青年法官,面对深化改革的十字路口,要敢于担当、敢于坚持、敢于负责、敢为人先,以功成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之决心,为我们的司法事业焚膏继晷,兀兀穷年!

 

最后,我想用刚刚逝去的诗人汪国真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并与诸君共勉: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