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司法观察】何兵:不能让法官成为维稳的牺牲品

发布时间:2015-04-26      来源: 法律共同体论坛    点击:

 

【司法观察】何兵:不能让法官成为维稳的牺牲品

 

 

李蒙不蒙你

 

 

 

李蒙按:这是@何兵、@杨学林律师两位老师为《谁来保护法官?》这组系列专题报道写的高屋建瓴、言简意深的评论,希望@最高人民法院舆情监测的同志上报给周强院长看看,最高法院今年能不能为保护法官依法履职出台一份文件?

 

-----------

 

《谁来保护法官》专题报道之六

 

 

 

不能让法官成为维稳的牺牲品

 

 

 

█ 何兵 杨学林

 

 

 

法院依法独立审判,是法治国家的最基本特征,而独立审判的实际操作者,就是法官。没有一支健康、稳定的法官队伍,依法治国无从谈起。执政党提出"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将法官、检察官调离、辞退或者作出免职、降级等处分。"其实,法官履职过程中最大的风险,不是"调离、辞退、免职、降级"等,而是刑事处罚,这对法官的职业生涯和家庭,是个毁灭性的打击。

 

2013年,河北的马瑞芝法官,被作为刑事被告人推上了法庭,涉嫌罪名是"滥用职权"。涉案原因是马瑞芝根据领导的安排,审理了一件民事纠纷案件。马法官根据当庭查明的事实和双方当事人无异议的证据,对案件依法作出了处理。没想到,该案双方当事人向法庭隐瞒了部分事实,从而使案件处理结果侵害了案外人的利益,引发了案外人的上访。案外人上访行为的激烈程度,超出了当地政府政治上的承受能力,被当成了一个重大维稳事件。于是,地方政府试图以追究办案法官的刑事责任,来平息案外人的上访,结果导致马瑞芝法官在网上喊冤。

 

  马瑞芝法官比较幸运,经过一、二审法院的审理,被宣告无罪。如今继续从事法官工作。

 

  而甘肃的法官蔺宏彬,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他被认定是犯了"徇私枉法"罪,终审判处免于刑事处罚。蔺宏彬是因为审理的刑事案子,宣告被告人无罪,引起检方抗诉。结果是,被告人改判有罪,主审法官蔺宏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蔺宏彬除了轻微的违纪外(按:与被告人一审无罪,无因果关系),在审理该案的过程中,完全依据事实与法律,按照疑罪从无的原则,作出判决。这种判决是经过了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的反复讨论。因此,即便该案被告人有罪,也仅仅是法官、合议庭、审委会对案件的认识问题。追究主审法官的个人刑责,违反法律规定。蔺宏彬一直在申诉,有关法院已经决定再审。我们但愿他和马瑞芝一样,恢复清白之身。

 

  而浙江的金林响、山东的薛延,则受到了实刑,如今已经服刑完毕。他们被追究刑责的原因,与马瑞芝法官是一样的,都是涉及民事审判工作。

 

  毋庸讳言,在目前我国的民事诉讼中,确实存在一些虚假诉讼,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比如假离婚、假借债、假抵押、假破产等,法官要警惕。但要求法官在审理过程中必须具有火眼金睛,能够全部识破假象,是不现实的。在没有相反的证据下,法官只能依据各方当事人提交法庭的证据,进行质证。如果当事人都认同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法官凭什么不予采纳?各方当事人合谋欺骗法庭,当然应当按照法律程序予以纠正和惩罚。而法官,如果未与当事人共谋串通,则不应追究其责任,最起码也不应追究其刑事责任。如果为了维稳,一味追究法官的责任,则对法官是不公平的。

 

  这里特别要提及刑事诉讼。由于我国刑事案件的无罪宣告率极低,因此,法院判决宣告某被告人无罪,就显得极为珍贵。为什么我们对甘肃法官蔺宏彬被追究刑事责任扼腕长叹?因为这个结果对于刑事法官是否敢于依法独立判案,是致命的打击。据统计,在蔺宏彬出事以后,他所在地区法院审理的案件交审委会讨论的占到了60%至70%,而此前不到30%。法官被吓得不敢依法独立履职,动辄把案件交给不参加庭审活动的审委会,而被告人的命运,也是掌握在那些连见都没见过的审委会成员手里,岂不是离依法治国越来越远了!

 

  近些年发生的大量冤假错案,其主要原因就是法院没有能够坚持疑罪从无。蔺宏彬主审的那个案子,是以"疑罪从无"宣告被告人无罪的,这恰恰是四中全会所倡导的法治精神。如果全国的刑事案件法官,都能够坚持疑罪从无,呼格吉勒图就不会冤死,念斌也不可能被四次判处死刑,全国的冤假错案将会大大减少。因此,对于像蔺宏彬这样的法官,尤其要注意保障其依法履职。

 

  我们以为,现阶段的当务之急,是要明确法官的权利和责任。只有权利明确,才能责任明确。长期使法官处于责权不明的状态,实际上是对法官履职的最大损害,也是法官时刻面临的最大风险。

 

  在许多案件的审判过程中,经常听到法官庭后对辩护律师说,你们的辩护观点我都同意,但却不能这样判,因为我说了不算。这种情况是当下所谓"中国特色"在司法领域的一种悖论。法官如果按照查明的事实和法律独立裁判,就违背了上级有关领导或者机关的意图,则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什么好处;而法官如果完全按照上级有关领导或者机关的意图去裁判,则是违背法律的,法官不但良心上过不去,还不能免除将来被错案追究的风险。许多法官感到很纠结。可以想象,法官在如此的环境下,在如此的心态下,如何能够依法履行审判职责?

 

  最近发生了许多法官把辩护律师撵出法庭的事件,以至于连最高法院周强院长都感叹"百思不得其解"。笔者观察了几件律师被撵出法庭的事例,发现都有法庭外的因素在起作用。比如湖北的张科科律师在吉林开庭,因为辩护观点与法院庭前要求的不同,审判长竟然允许在场旁听的公安人员将其强行带离法庭。观察张科科律师在法庭上的表现,并没有违反法庭纪律,也没有与法官个人发生冲突。可是,在场"旁听"的公安人员,以及不在场的背后具有决策权的领导,给了庭审法官强大的压力,使他们不敢独立地依法审理,而只能成为权力的附庸。纵观许多"死磕"的案件,表面上看是辩护律师与庭上的主审法官死磕,而实质上是律师与躲在法庭背后的某种权力死磕。这种权力不但可以操纵法官,而且可以随时抛弃法官,必要时牺牲法官以保全他们自己。错案是权力制造的,而错案追究却指向法官。这就是我们的法官面临的窘况。

 

  推进依法治国,就要推进司法以审判为中心。而这其中,法官起着主导作用。保障法官能够依法独立履职,就应当使他们不至于因为抵制外来干扰而承担风险,也不至于因为独立思考判断案件而受到惩罚;即便是由于自身认识而导致判断失误造成错案,也不能动辄追究法官的刑事责任。特别要杜绝的是,政府部门为了维稳的需要,而牺牲法官合法权利。这样的司法环境,才是健康的,有益的。

 

(作者之一何兵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李蒙

 

 

来源:李蒙不蒙你(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