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法院,你是执法,还是司法?

发布时间:2015-04-25      来源: 法官之家    点击:

 

 


来源:法官之家(微信公众号faguanzj)

作者:济之均,法官之家特约撰稿同事

作者赐稿,在此致谢!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每每年终岁尾,可就忙坏了公检法三长们,不仅仅是事务的繁忙,各类会议的应接不暇,领导们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如何度过行风测评这个关口,而且,紧接着就是各级的两会,工作报告还需要人家高抬贵手,投下宝贵的赞成票。这有关本单位的排名座次,关乎本单位的社会认可度,怎能不让领导颇费思量?

 

各单位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名流邀到一块,征求意见,座谈心得,人手一份征求意见函,真诚地希望各位针砭不足,锦囊献计,然后谈一谈,议一议,披露一下下一步的打算,关键是期望给予真挚的支持与帮助。有时,也真的为我们的领导着急,我们时时难,可知领导更不易?

 

一日,偶然看到一个帖子,曰某地某位司法部门领导说,我们以后不能提“执法”了,我们的工作是“司法”。我的个天,原来我们的领导一直以为我们是在执法,而不是司法呀?是真的疏忽,还是本就不知?这是不是太有点让人贻笑大方了?

 

这个还真的不能大惊小怪,事实上,我们各级不都是这样说的吗?“严格执法,热情服务”这句话N次出现在领导报告中,甚至单位明眼处也到处是这样的警示,奇怪的是,从未听到异样的声音,多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提法,好像被电击了一下,但当看到这个说法铺天盖地,赶紧捂上了自己的臭嘴,心里暗怯:好险,幸亏……无论领导,还是我们的司法界同仁,似乎也就认同了“执法”与“司法”的混同,熟不知,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各有其不同的内涵。

 

有人会说,搞什么文字游戏,不就一字之差嘛,差不多就行了,哪有这么邪乎。岂不知,一字之差,却内涵丰富,意义绝然不同。

 

什么原因呢?本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大家对两个概念的模糊,而是对自身工作定位的认识模糊。执法相对应的是行政部门,应属行政执法的简称,它的适用主体非常宽泛,而司法却不同,仅仅指司法部门的专有职能,严格意义上说,法检两院,才是我们国家的司法机关。弄清了这两个概念,知道了适用机关,也就更加清晰了我们各自的工作定位,这时,你便知道,不仅仅是一字之差,两个概念是绝不能混为一谈的。

 

行政单位的施政对象,是具体行政行为相对人,政府机关,以及被授予行政执法权的部门,是在执行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作为公务员,属于人民的公仆,当然要对人民热情服务。司法机关过去主要是专政职能,随着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法制得以恢复,司法机关才逐步转身为司法机关,但在大家,以及领导心目中,司法机关与执法机关无异,什么司法机关,你们通通都是执法机关,久而久之,我们司法人也就默认了自己就是执法机关,我们的司法工作就是执法工作。所以,我们也是公务员,司法机关的称谓,也就只能在书本上说说而已。可以说,这还是大家的惯性思维在作怪。

 

我不明白,作为司法机关,是通过处理个案来彰显法治,弘扬法治精神。作为法官,要居中裁判,庭上,你必须是一个冷面孔,庭下,你也要不偏不倚,必须保持中立,否则,你坐偏了位置,就是对另一方当事人的不公。你的工作怎么去“热情”?又怎么去“服务”呢?当然,我们不能否定法院需要根除的“四难”现象,但这个度的把握,却与行政执法截然不同。因为行政执法施政一方,是代表政府,相对方是我们的百姓,作为人民的公仆,你不能高高在上,耍老爷作派。我们司法机关呢?你就像一位裁判,面对的是平等主体的双方当事人,你必须不偏不倚,保持中立,你的“热情”,就必然要格外小心。一位同事就曾犯过类似的错误,因给一方当事人让了一条凳子,结果引起对方的不满,最后搞得不可开交,非要领导给个说法。因此,就因为大家对执法与司法的认识模糊,这才有了行评的混同排名。

 

回归正题,我们法检两家,总是对两会两家报告赞成率的提高津津乐道,当然,这个只有少部分人知道,但部门的行风评比排名却是公开的。但是,不管怎样,无论公开与否,消息照样不胫而走,因为你不说,照样有人说。

 

当初,把司法机关纳入行评,我就在想,当时的司法部门主要领导肯定会非常郁闷的,甚至不理解也未可知。司法机关,在某种意义上说,很中性,扮演的是“冷面杀手”的角色,让他们与行政执法单位混同,搞行风测评,比什么?怎么比呢?到底可比性在哪里?两会,那是人民代表与政协委员的会议,通过的不是你单位的一篇文章,而是人民对司法部门的工作是否满意,赞成票的多少,就是大家对司法部门工作优劣的一次大考,这既是风向标,也是指挥棒,反馈给你问题所在,指明了应该努力的方向。那行评呢?让司法机关与行政执法部门捆绑在一起,排出个子丑寅卯,又是否适合呢?

 

这里并非反对司法机关参加行评,参加行评,有利于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解决问题,来促进司法工作,这都无可厚非,关键是让司法机关以什么方式介入,如何参与行评,怎样做才能促进司法机关改进工作,提高司法公信力,这才是要旨。

 

2015年4月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