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司法改革来了,法官为何还要辞职?| 六大问题分析

发布时间:2015-04-24      来源: 法治境界    点击:

 

导读:遏制法官辞职,不从提升法官职业尊严、提高法官待遇、切实保障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摒弃法官庞杂事务、提升司法威信上下功夫,一切都会是徒劳。未来,法官辞职,是多,还是少,关键就看,我们如何善待法官!来源:共识网《司法改革来了,法官为何还要辞职?》,文|谭敏涛

 

司法改革来了,法学界有人欢呼、有人不看好,律师界多是观望,司法实务界的一些法官却以辞职来应对司法改革。这不得不让人生疑:司法改革对法官到底是有利还是不利?

司改在法官这里遭遇辞职,或许是一些法官看不到希望所在,不得不忍痛割爱告别法院;更有甚者,司法改革来了,一些法官更看到了法院之外的市场前景,遂痛下决心远离法院,为的是谋求一个待遇远高于法院、束缚却更小、工作更专注于法律的职位。

  从北京西城区法院出台《关于辞去公职的有关要求》文件到朋友圈对限制法官辞职的不满,法官辞职渐成一个热门话题。特别是中央不断出台新举措,着意在推进司法改革,切实提高法官待遇,甚至于法官检察官单独薪酬制也在配套跟进,但都无法遏制隔三差五一些精英型法官远离法院。在西城区法院的这份文件中,总体目标在于限制法官辞职,例如规定工作年限低于五年的禁止辞职;享受了法院公租房、配偶入京、子女上学等福利的,服务期限再延长,且在服务期内不得辞职。

  从这份文件中,我们管窥了身在京城法院的福利待遇,在北京户口万般难得的当下,一些法院为法官们解决了户口问题。更有甚者,还解决了配偶赴京的问题,特别是子女入学,对于北京这样的一个外来户居多的城市,是多么的贴近人心。于是乎,当法官们享受了这样的福利待遇,但却不想为法院服务时,法院这下坐不住了,便会拿出法院工作的福利待遇来说事。福利归福利,毕竟,这是附加在法官职业之中的,离开了这个职业,福利便可能随风而去,这不,当西城区法院的法官想离职时,首先面对的便是这道坎,能否迈得过,就得看能否放得下、能否狠下心。

  按说,职业流动是任何一个职业的常态,为何法官辞职会引发媒体关注,甚至于,媒体会渲染出公务员辞职潮的涌现?原因即在于,多年来公务员考试渐成年轻人的最爱,国考报名人数年年增长,而官员贪腐落马的新闻却不时被曝光。虽说,高官落马和普通公务员还有太大的距离,更不能完全等同之,但普通百姓不纠缠这个,他们把高官和普通公务员同等看待。高官落马约等于公务员群体贪腐盛行便成为“民间共识”。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体制内,除了谋求一份稳定的工作之外还有一份在外人看来威武无比的权力。而法官现在依然是按照公务员序列管理,当然等同于公务员。本身,法官的辞职恰好对应了当下正在大力推进的司法改革,这就难免让人疑虑:为何司改来了,法官还要辞职?现存的法官制度到底存有何种问题,下面,我们一一分析。

  首先,法官职业尊严不高,社会对法官的尊崇度不够。职业尊严关乎一个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影响这个职业的社会评价。反观中国法官的职业尊严,和公务员群体几无区别。和法官同属一个职业群体的律师,多数人却不愿意做法官,而法官辞职后却多愿意做律师。这一点,即印证了从律师中选任法官的先天不足,因为,法官职业对律师没有多大吸引力,少有律师愿意放弃自由职业去选择束缚更多的法官职业。

  而任何一个职业的尊严,都必须依靠这个职业来提升,法官的职业尊严提升亦同。英美法系对法官职业的遵从让我们艳羡不已,根本原因在于做了法官,即是在从事一项正义的事业,不仅获得民众的高度认可,而且社会威望颇高,连权力都要让其三分。但在中国,法官所处的职业窘境,你懂得!

  第二、法官职业保障不足,待遇不高。我一直认为,法官的待遇应高于公务员,并且,应高于公务员一倍工资,这样,可以让法官摒弃社会现实的困扰,专心于司法审判。只不过,在当前这种司法格局里,我们还很难为法官谋得高工资,毕竟,现有的法官待遇是由同级财政负担,法院和政府的其他部门相比,并无多少优势,而政府对法院的认知和评价也决定了其不会为法院专门增加财政拨款。现在,正在探索省级财政统一管理,到底如何运作,尚在试点中。

  我的建议是,让区县、市一级法院不再依靠同级财政养活,先由省级财政拨款,而后,慢慢过渡到中央财政统一管理法官待遇,或是专门成立个中央财经司法专门委员会管理法官待遇也未尝不可,目的就在于让法官待遇独立于地方财政,让法院逐步去地方化。再就是法官的待遇提升,必须有配套措施跟进,下文会专门分析此论点。还有便是单独只提升法官待遇肯定难以获得认同,关键就在于规范法官收入,让法官拿上体面工资从而能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司法审判。有人认为,一些法官是觉得隐形福利(灰色收入)少了才辞职。法官到底有无灰色收入,不能肯定,但绝对不能否定。在提升法官待遇的同时,公开法官的工资,好让社会监督,这远比讨论法官待遇不高重要得的多。

  第三、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难以落实,审判权易受权力干涉。虽说,宪法明文赋予了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但到了法官这儿,一个案件审判,要么被审判长干涉,要么被庭长干涉,要么被院长干涉,要么被法外力量干涉,总之,干涉法官审理的案外因素太多,以至于法官有时会觉得自己只是司法的玩偶,权力那只手才是司法的幕后人。法官难独立,司法权易受干涉,法官在多方打招呼、递纸条的案件审判中左右为难,这或是法官辞职更为直接的理由。

  虽说,中央下达了权力干预案件法官记录制度,但谁都知道,这只是缘木求鱼,哪一位法官会如实记录权力之手对自己审判案件的干预,除非法官不想干了,除非那只权力之手落马了。没有配套措施的跟进,单单设立法官如实记录干预制度,这顶多只会吓唬吓唬一些权贵,但却于事无补。法官对自己审判的案子做不了主,定不了结果,审判权受干涉,便是置法官职业于死地,法官对案件结果没有决定权,哪还会对这个职业满怀激情和希冀?

  第四、法院杂事过多,地方政府摊派给法官太多与审判无关的事务,导致法官难以专心实务,无心在提升审判能力上下功夫。法院的杂事,说多了都是泪。一会司法下乡,一会司法为民,一会司法能动,一会地方政府让处理信访事务,一会又被那个部门邀请过去做普法讲座,一会又要上街维稳,总之,在同级政府眼里,法院就是政府的一个部门,必须做到随叫随到,以致于法官名义上是法律人,实际上成了权力的手下。法院除了审判事务外,其他事务应当和法官无关,但在中国的法院,法官除了审判任务,还有其他庞杂事务缠绕着法官,让法官欲罢不能,却又欲哭无泪。

  第五、法官审判任务繁重,案多人少的矛盾几乎成了多数法院的常态,但法院行政人员却相对轻松。不知从何时起,法官加班也成了家常便饭。一线法官拼死拼活,待遇有时却和行政人员相差无几,这大大伤及了法官工作积极性。而且,中国法院内部,行政人员人数却远远高于法官,法院成了行政人员的集散地,法官却成了法院的“二线人员”。而案多人少的突出矛盾加剧了法官审判任务,让法官焦头烂额心力交瘁。

  我们都知道,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公正必然会下降,而今,中国的法官人员配置是依照公务员序列管理,一个法院到底需要多少法官,不是法院说了算,而是同级党政部门说了算。多数法院年年都缺人,但是,法院却年年少进人。一位法官在工作日内都有庭要开,完了之后还得撰写司法文书,还得处理各类关系和打招呼等等,这样的工作负荷,哪一位法官能受得了?

  第六、民众对司法不信任,案结事难了,导致法官怕当事人“闹”而不敢判。闹,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场景。关键在于,闹,有时还真是一些法官的命门。一些法官怕当事人闹,所以委曲求全依照一方当事人的意愿判案,另一方只得服从。有些错案,便是法官怕当事人闹而导致。一些民众为何会闹,还是因为对司法不信任,一方当事人可以保证自己不找关系,但不能保证对方不找关系,更不能保证法官不顺着关系判案。所以,关系成了左右判决结果的尺度,而法律却靠边站。

  民众对司法不信任的表现还在于,法院判决都生效了,当事人还在不断申诉。虽说,现行法律规定了申诉制度,申诉也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是,申诉率越高的司法制度也正说明当事人对法院判决的服从率低,另一方面,也验证了民众对司法的不信任。在判案总有顾虑的司法事务中,哪一位法官会心安理得地依照法律审判案件?

  上述问题便是中国法院的通病,亦是中国法院改革(司法改革)必须正视的问题。而反观我们的司法改革举措,却少有在这几个方面下功夫。特别是司法权易受干涉这块,没有配套措施的跟进,单独设立了法官记录干预制度,这只是听上去美好但基本毫无功效的期许。法官辞职,现在正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或许,在未来司法改革不太明朗的同时,还会有法官以辞职来告慰司法改革。

  而西城区法院那种以福利待遇来卡法官的做法放在北京或许还能起点遏制法官辞职的作用,但放在其他城市便难以奏效。遏制法官辞职,不从提升法官职业尊严、提高法官待遇、切实保障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摒弃法官庞杂事务、解决法官审判任务繁重、提升司法威信上下功夫,一切都会是徒劳。

未来,法官辞职,是多,还是少,关键就看,我们如何善待法官!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