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超级稻20年后频被质疑:高水高肥不环保 增量不增产

发布时间:2015-09-29      来源: 腾讯    点击:

“万亩绝收”风波后 超级稻遭遇新挑战

  “超级稻”说法会被废止吗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曹昌 李永华|长沙报道

  “超级稻品种”万亩绝收、盲目追求超高产目标,高水高肥不环保、增量不增产、米质口感差……自1996年农业部立项“中国超级稻”

  育种计划以 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超级稻一路高歌猛进,连续刷新水稻超高产世界纪录。为何却在20年后突然“收获”如此之多的质疑?

  “我呼吁,一定要坚持超高产育种方向不动摇。”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邓启云表示。而这曾经是不容置疑的“公理”。

  造成万亩绝收的“两优0293”被停产

  “‘两优0293’的绝收事件是外界对超级稻的严重误读,‘两优0293’不代表超级稻。”9月15日,在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的学术科普沙龙上,该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邓启云、湖南水稻研究所副所长张玉烛等专家全面回应外界对超级稻的质疑。

  2014年10月,隆平高科(000998.SZ)冠以“超级稻”名义的“两优0293”品种在安徽蚌埠地区万亩减产绝收,引发舆论的持续关 注。此后,隆平高科一再发布公告并通过媒体发声予以解释,袁隆平院士公开表示不能因为一个事件而否定整个超级稻计划,农业部也表态称减产事件不会影响后续 对超级稻的研究。

  今年9月2日,农业部发布公告,要求包括“两优0293”在内的41个农作物品种即日停产,并在一年后停止推广。也许是为了对冲这一消息,隆平高科公告称,其两个杂交水稻新品种于同一天通过国家审定。

  然而,对超级稻的质疑并未停止,包括超级稻高产低质、高肥高水不绿色等问题。可究竟什么是“超级稻”,不管是行业专家还是普通民众,都不是太能说清楚。

  1996年,农业部立项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在该计划中,超级稻是杂交稻的“专利”。农业部2008年颁布实施的《超级稻品种确认办法》并未限定其品种是否为杂交,亦未明确标示亩产超过多少公斤即为超级稻品种。

  截至2015年4月,全国累计通过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共118个品种,其中既有“武运粳27号”这样的常规稻品种,也包括“Y两优2号”为代表 的籼型两系杂交稻品种,而并非不少公开资料所称的超级稻均为杂交稻。“相对产量高就可能被评为超级稻,与品种没有关系,这个应该以农业部的说法为准。”张玉烛认为。

  在安徽万亩减产绝收事件发生后,农业部明确指出,始终以超级稻名义销售的“两优0293”并非超级稻品种。在种子市场,如“两优0293”鱼目混珠者并不少见。为此,中国农业科学院佟屏亚研究员提出,应禁止“超级稻”的说法,废止超级稻审定制度。

  试验产量与平均产量为何差距悬殊

  1996年,农业部实施“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第一目标即增产。2000年,“两优培九”品种实现超级稻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此后连破亩产800公斤、900公斤大关;2014年,超级稻新组合“Y两优900”平均亩产达1026.7公斤,再创世界纪录。

  屡破纪录之时,外界则指出试验产量与平均产量差距悬殊。如曾于2012年实现试验产量平均亩产963.65公斤的超级稻品种“甬优12”,江苏省两年平均亩产为565.4公斤。

  对此,张玉烛坦言,超级稻平均产量近年来并未超过600公斤/亩,但比之前的产量有大幅提高。据农业部公布的数字,2013年,101个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平均亩产达578.9公斤,亩增产63.1公斤。

  邓启云解释,“科研产量是为了探索品种的潜力、实现突破,但不能夸大化解读科研数据” 。

  张玉烛指出,在一般生态条件下,从第一期超级稻代表组合“两优培九”到第四期超级稻代表组合“Y两优900 ”,相对于各自高产攻关的产量潜力其折扣率虽然不断减少,但说明超级稻组合有更大的增产潜力,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其丰产高效生产技术。

  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历经16年,中央财政投入超级稻研究与推广经费已达3.4亿元。从2010年至2014年,我国超级稻种植面积从1.01亿亩增加至1.36亿亩,扩大3500万亩,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30%左右。

  尽管如此,邓启云仍强调,在科研产量突破亩产1000公斤后,更重要的是做好超级稻的推广,进一步提高全国水稻产量,“政府在超级稻推广上的支持力度还要加大。”

  张玉烛认为,超级稻增产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在于改变栽培方式,推广适合超级稻的新技术。“我国大部分农民的栽培水平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其 实,只要采取更好的栽培技术,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要做到亩产700公斤以上也很容易。”张玉烛举例说,比如追加穗肥,就能大幅增产,而传统方式很少施 加穗肥。

  超级稻面积扩大对全国水稻产量增长的作用有多大?“十一五”期间全国超级稻累计推广面积64384万亩,占同期水稻种植面积的21%,累计增产 稻谷415亿公斤。自2010年开始,农业部连续5年实施《全国超级稻“双增一百”工作方案》,要求推广超级稻1亿亩以上,努力实现每亩增产100斤、节 本增效100元的目标。2014年10月,农业部称,“双增一百”实现目标。

  一季稻扩张双季稻减少,实际总产量会下降

  然而“双增一百”背后,似乎还有另一个常被忽视的事实——超级稻的扩张意味着双季稻面积的减少。“超级稻都是一季稻。”邓启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2012年,一季稻产量占全国稻谷产量的65.4%。

  国家统计局2012年数据,全国早晚稻合计平均产量为777公斤/亩,一季稻平均产量为494公斤/亩,仅为双季稻合计产量的63.58%。若 全国8700万亩双季稻种植区全改成一季稻且采用超级稻品种,以2012年两者平均产量(超级稻当年亩产578.9公斤)计算,产量约减少1700万吨。

  然而,双季稻面积仍处于持续下降中。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14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5795千公顷,比2013年减少9.4千公顷,下降0.2%。

  耕地面积难以大幅增加,为保证粮食产量,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湖南已连续10多年推进“压单扩双”政策,即压缩一季稻面积,扩大双季稻种 植。据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湖南早稻产量增加,总产量为171.8亿斤,比上年增加0.8亿斤,增长0.5%;平均单产 396.3公斤/亩。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高级统计师黄加才曾评价,近几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5800千公顷(8700万亩)左右,湖北、湖南两省通过政策推动,“压单扩双”使早稻播种面积增加较多,基本抵消了其他早稻产区播种面积下降的影响,使全国早稻面积保持基本稳定。

  湖南水稻研究所副所长张玉烛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称,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看,“压单扩双”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政策,但是,从农民经济效 益的角度来看,一季稻更符合农民的需求。据其研究,从1998年至2013年,双季稻的经济产量(指最佳投入产出比的产量)只提升了5%,一季稻却提升了 20%,“这也就是农民不愿意种双季稻的根本原因。”

  绿色超级稻发起“挑战”

  尽管常规稻品种同样不断实现产量上的突破,也被农业部纳入超级稻序列,争议的焦点却在超级杂交水稻,其原因或在于市场的力量。

  因常规稻可以农民自行留种,而杂交稻必须年年换种,各大企业销售力推的超级稻品种几乎全是杂交稻品种,常规稻种子难以盈利是行业共识。

  被称为“江苏袁隆平”的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钮中一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因其研发的“武”字头水稻品种农民可以自己留种,研究所不卖种子赚不了钱,他本人年收入仅七八万元。

  中国种业50强企业之一的湖南奥普隆种业董事长张振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种子企业绝大多数是销售杂交水稻种子为主,常规稻种子的销售比例很小。与此同时,张振华也指出,“常规稻种子一般两三年也需要提纯,否则性状也会下降。”

  连年高企的杂交水稻种子库存也让企业无意推广常规稻。据统计,2014年杂交水稻种子库存依然达到1.25亿公斤,超过总需求量的50%。尽管 如此,相较于超级杂交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黎志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常规稻的优势是不需要制种,品质更好,本身产量也高。另 外,杂交稻的种子太贵。”

  力量对比在悄然改变。如,常规晚籼稻“黄华占”在2009年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5.3公斤,与对照的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平产,且米质达到国家一等优质米标准,2013年推广面积达1337.76万亩。

  邓启云坦言,常规稻在选育高档优质品种上有优势,但也强调:“第一期和第二期超级稻的口感确实糙,第四期超级稻的口感已经很好了,优质和高产并不冲突。”

  张玉烛指出,常规稻与杂交稻是螺旋式上升,“常规稻促进杂交稻的发展,常规稻每次进步,随后都能通过杂交获得更大的优势。”张振华亦认为,总体而言,杂交稻的抗性、产量等水平还是要高于常规稻。

  在这场杂交稻与常规稻的竞赛中,中国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均在提升。“我国的育种水平领先全世界。”黎志康说。

  9月1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三家企业在长沙启动“云之稻”项目平台,逐步建立最全面的“水稻功能基因组和育种信息数据库”,无偿向全球共享数 据。黎志康介绍,基因数据库项目是张启云、谢华安等院士牵头的绿色超级稻计划的一个部分。“在保证高产的同时,少水、少肥、少农药、低投入,这是今后水稻 育种的新方向,也是绿色超级稻努力的目标。”

  绿色超级稻正向超级稻发起新的挑战。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