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蔡昉:户籍制度改革是“公共品”建议由中央政府买单

发布时间:2019-04-01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2019年3月8日;    点击:

文章导读

户籍制度改革作为一个全社会的公共品,不应该用地域的方式解决,当然,最后接纳农民工成为市民,还是每个地方政府具体在做的,但城市在选择要接受人的时候,不应该有地域限制。

 

作者简介

蔡昉,1956年9月生于北京,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曾在国外多所大学任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成员,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 。

过去一年,近1400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9年将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包括“抓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我的理解就是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采访时表示,“1400万”这个数字出来了,尽管暂时还没有完整的信息说“1亿人落户”的目标什么时候能够完成,但“户籍制度改革应该加快”。
 

在他看来,目前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尚不如人意,比较根本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激励不足,改革收益和支出成本存在“不对称”,因此,他建议,这项改革红利作为一个“公共品”,应该由中央政府买单。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优先就业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稳就业”被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蔡昉日前在题为《稳就业的政策优先序和实施原则》的署名文章中指出,充实和调整政策工具箱,首先应围绕能够改善生产要素供给和配置,从而提高潜在增长率的方面,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户籍制度”“减税降费”应得到优先安排、加快推进。
 

“户改和减税二者也是相关的,因为越是鼓励劳动力进一步转移,越要有足够多的经济增长来满足需求。”蔡昉向记者表示,现在的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的创新创业,必须降低各种各样的门槛,而减税降费是最好的一个措施。
 

他同时强调,减税是好的政策,应该搁在“工具箱”里,但搁在不同的格子最后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把它放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里面,是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交易费用的措施,而不是刺激手段”。

 

 

 

 

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卡脖子”

 

问: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18年有近1400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您如何理解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关系?

 

蔡昉: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我理解就是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5年前中央提出了“三个1亿人”目标,其中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尽管现在暂时没有完整的信息说“1亿人落户”什么时候能够完成,但不管怎么说,我觉得都应该加快。
 

去年“1400万人”先不说够不够,“1亿人”也不是全部。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现在大概有26%的劳动力还在务农,按我们的估计可能在16%~17%,而高收入国家农业劳动力比重只有几个百分点。其实在人均GDP1万美元到1.2万美元之间还有一批国家,他们的农业就业人口平均也只有11%~12%,我们的差距仍然很大。因此,只有城镇化水平提高了,农业劳动力比重才能真正下降。卡脖子的地方就是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

 

 

问: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就体现在这里了。

 

蔡昉:是的。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最核心的就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生产率虽然大幅提高,但和二产三产的劳动生产率来比,差距并没缩小。为什么呢?因为土地规模没有变,经营规模也没有变。
 

我们讲规模经营从来都要加上“适度”两字,原因就是经营规模的扩大必须跟农业劳动力转移相适应。当它没有那么多转移渠道时,扩大得太快容易让农民失去“立身之本”。但现在我们已经越来越多地遇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而且客观上说农民工也是回不去的。
 

2008年以前,农民工常用返乡的方式避免受到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冲击,那时候我们说有一个农业作为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但现在这个“蓄水池”基本上不存在了,且新一代农民工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回到土地上,这个时候就要假设这部分人可以永久离开农业。因此,我们说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已经成熟到土地规模应该扩大。
 

反过来讲,因为土地规模不能扩大,农民工又不能得到城市户口,他就有一个顾及,还要回去看看,候鸟式地周而复返,这样就很难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农业生产率。所以我觉得目前应该是让那些已经长期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农民工,真正落户成为市民。

 

 

“开放式的改革会更管用”

 

问:户籍制度改革一直是有共识的,决策层一直在部署,学者中也没有争议,为何推进却好像不如预期?

 

蔡昉:我觉得比较根本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激励不足。我们能够看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以为中国未来提供更充分的劳动力供给,更有效率地配置劳动力资源,提高生产率,这项改革红利是一个“公共品”,大家都受益,但要推进这项改革,它有一些直接成本要由地方政府支出,地方政府也有它的实际困难,这就等于改革收益和成本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对称。
 

我认为既然能看到它带来真金白银、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就说明它是一个具有强大正效应的外部经济,外部经济的含义就是“公共品”,公共品就应该由中央政府买单。我们要从理念上认识到这一点,如果不能解决改革激励不对称、不相容的问题,户籍制度改革推进起来就不会快。

 

问:地方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蔡昉:户籍制度改革作为一个全社会的公共品,不应该用地域的方式解决,当然,最后接纳农民工成为市民,还是每个地方政府具体在做的,但城市在选择要接受人的时候,不应该有地域限制。
 

如果过分强调地域限制,容易陷到现在的一个困境中:城镇化率的提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改身份、改口径而来的,它有意义,但不能老在这上面做文章,因为这些人的职业并没有改变,甚至在基本公共服务上也没有大的变化。我们说“城市化”不是一个理念,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改革措施,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新动能,如果只改口径,能解决什么新动能?

 

问:那么户籍制度改革又将对城市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蔡昉:城市的核心,第一是集聚效应、规模经济,还要有辐射力,有多大的吸引力就有多大的辐射力,这是提升能级的两个关键部分。而改革是为了均等化,为了包容性,关键就是要开放,一个开放有活力的城市,不应该把农民工排斥在外。所以,集聚资源要素,开放式的改革会更管用。
 

这里还可以延伸一个问题,虽然我们总在用文件说“城市群”“都市圈”,但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到底谁和谁是同一个圈的,并不知道。因此,政策规划是引导,但关键还是要看推进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的转变,让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