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郑永年:中国社会失序的根源

发布时间:2016-05-13      来源: IPP评论    点击:

中国社会失序的最主要根源在于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之间没有边界。政治权力站在经济利益这一边,导致了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失衡。

  改革开放一开始,执政党就把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迅速转移到经济建设。这是大势所趋。那个时代的贫穷社会主义使得整个中国社会经济资源极度匮乏,社会不同群体之间陷入政治恶斗。改革就是要抓经济工作。这个改革策略非常正确,为社会提供了无穷的动力来追求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数亿人脱离贫穷,并且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

  不过,中国经济奇迹的创造,政府是其背后的主要推动者。学术界把东亚经济体(包括早先的日本和后来的“四小龙”)称为“发展型政府”,即政府主导和引领经济的发展。和这些经济体相比较,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更大。要推动经济发展,政府不得不站在经济这一边,也就是和资本、企业家(无论是外来的还是本土的)结成紧密的关系。这样就产生了人们所说的“权势一体化”或者裙带资本主义的局面。权势一体化不仅导致了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失衡,而且也导致了政治和社会之间的失衡。

  不难看到,我国的早期改革者并没有把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区分开来,导致把经济政策简单地应用到社会领域,从而使社会领域过度市场化、货币化。自由派所提倡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闯入了我国的社会领域。

  在西方,新自由主义只有在经济领域发生作用,主要表现在政府推动的私有化运动。但在很多社会领域,新自由主义遇到了强大的社会抵制,教育、社会保障和公共住房都没有能够私有化。社会领域没有被强行私有化,主要是因为民主机制的存在,人民用选票否决了政府的私有化计划。这在撒切尔当政时期的英国表现尤其显著。在当代,新自由主义在金融领域导致了政府对金融领域缺少监管,从而酿成了危机。在我国,新自由主义有了不同的命运。在经济领域,新自由主义遇到了强大的国有企业的抵制,但在社会领域则不一样。

  我国社会没有抵抗能力,新自由主义在政治权力的扶持下很快就进入了诸多社会领域,包括医疗、教育和住房。在任何国家,这些领域并没有被视为是纯粹的经济领域,而是社会企业,都是要求政府大量投入的。但在中国,这些被视为单纯的经济企业,成为暴富领域。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医疗部门率先引入经济政策,医院成为暴富领域。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为了对付危机,有人建议教育的产业化。尽管政府从来没有正式提出过“教育产业化”的政策,但实际上中国的教育从此之后走上了激进的产业化道路。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经济政策导入了另外一个社会性很强的领域,即房地产。

  改革、发展、稳定,这应当是中国所追求的良性发展道路,但现在的情况是,发展越快,社会越不稳定。为什么?主要原因在于各级政府是通过破坏这些社会领域而追求发展的。在任何国家,如果医院、教育和房地产等具有高度社会性的领域成为暴富的领域,这个社会肯定是不会稳定的。在权钱结合面前,社会没有了任何权力。没有政治权力的合作,新自由主义不会在我国的社会领域如此快速蔓延。我国社会一直在抵抗着社会的被市场化和货币化,但一旦政府站到了资本这一边,社会便没有了任何有效的反抗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资本还是权力,都是通过 GDP 主义这一巨大的动力机制摧毁着我国的社会秩序的。GDP 主义就是社会的经济数据化。政治人物需要 GDP 数据,企业家需要GDP数据,经济学家、律师、教授等社会阶层需要GDP,就连一般社会成员也需要 GDP。

  在一个以钱为本的社会,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缺少了经济数据,就变得毫无价值。医生可以因为病人的钱不够而中止治疗、律师可以为了钱而出卖灵魂、普通人因为担心被索取金钱而不敢扶起倒地老人、教授为了致富而把学术和教育当成了副业,等等,中国所特有的社会现象都是各种变相的 GDP 主义的产物。

  但是很显然,人的价值是不能数据化的,一旦数据化,人的存在就失去了任何意义,也就是“去意义化”。一个“去意义化”的社会便是毫无道德秩序可言的。这就是今天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普遍经历着的极度不信任、极端恐惧、极端孤独的终极根源。任何一个个人或者家庭,一旦处于这样一种状态,社会道德和信任就会变得毫不相关了。

  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上,市场和社会领域的相对分离是一个伟大的发明,这种分离使得人类能够逃脱泛道德化的社会行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基础。但另一方面,社会也必须受到保护,经济和社会必须有一个边界。如果经济领域可以也必须加以市场化,甚至必要的货币化,但社会领域则必须也可以拒绝过度的市场化和货币化。

  无论在哪里,这种边界的存在是一个社会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换句话说,无论怎样的社会,不管是民主还是非民主,没有这样一个边界,社会秩序和道德解体危机必然发生。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