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永远应在前面
发布时间:2016-05-10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次
荆州新闻网报道:昨天(5月5日)下午,一名微博网友发微博曝光荆州一高校老师发给学生的短信。短信主要内容是老师要学生去宿舍找他,并承诺亲一下给500元钱,该学生果断拒绝。从微博来看,该老师和学生短信来往较多,一般都是老师发,学生简单回复。---新浪新闻(5月6日)
“老师”,令人羡慕的职业,令人尊敬的身份,是知识之象征,是品德之楷模,而堂堂一名大学老师怎么能有如此“购吻”之下作,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近年来,有丧师德之事,屡见不鲜,小至幼儿园,大到高等学府,皆时有暴料。象此大学老师之举,真还有几分新鲜,想吻女生,以钱购买,500元一吻,价格还算不匪。但让这位先生始料未及的是,在他的门下,竞然只有需方而无供方,且不但不供,反而给予公开暴光,羞也?愧也?悔也?
这位老师出手如此大方,能如此挥金如土,花钱似水,想必一定是不缺“财”的,从其身份来看,大概也不太会缺“才”。但依他“购吻”一事,总觉得他缺少些什么,那就是缺智、缺德。只知金钱有万能之功,却不知金钱也有无力之时,是为缺智;明知为人之师,应是品高德崇,却有如此下作,是为缺德,缺做人之德,缺为师之德,也缺职业道德。此等类人,进入学校,何以教书育人,何以为人师表?常言说:“老不正经,教坏子孙”,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当深深思之。
学校选人用人,才能学识固然重要,但人格品性,更是关键。学校教育面对的是未成年人或初成年人,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处于正在形成的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他们的心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人格品性时刻都在影响着他们。可是,现在教育中出现的“名师”争夺战,“优生”争夺战,最突出的一项指标就是“业绩”(对老师)和“成绩”(对学生),优秀教师招聘,大都是以“诚聘天下英才”为口号,从未见到有“诚聘天下德才”的。应聘者来自四面八方,只要笔试、面试过关,就可一锤定音“录用”,很少有招聘者去考察他们的出处,去核实一下他们的人格品性,致使一些略有小才而缺乏道德之人进入了教育重地。再加之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只重分数,不重品德培养,评奖、晋级只看业绩,轻视人品修为,使本来人格品性不好的人不知反省,不作修正;使本来人格品性较差的人,不惭不愧、不思修养;使本来人格品性较好的,也原地踏步,不再精进。大家都一心一意抓学生成绩,聚精会神创自己业绩,造成了部分教师道德滑坡,学生品德畸形,从而在教育界产生了一些有悖道德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要培养出未来合格优秀的国家人才,“德、智、体全面发展”应该仍然是教育的一贯方针。不管于师于生,“德”永远都应摆在前面,成为建设教师队伍、培养国家人才的重中之重,而选拔有德有才的老师又是关键之关键。只有德才兼备的老师,才能培养出优秀有用的人才。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