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屈膝”的文明岂可用利益“扶起”

发布时间:2016-05-09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学生在食堂打饭时,若使用文明用语,一份原价6元的午餐,只需要3元就可以买到。5月以来,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后勤集团在食堂贴出通知,只要学生就餐时使用“您好”“请”“谢谢”“您辛苦了”等文明用语,就可以享受特价菜肴。(5月7日 中华网)
    近日,安徽一高校食堂贴通知“学生文明用语买饭打对折”,引发公众热议。不少在校学生感慨“如果是我们的食堂该多好”,但在羡慕的背后,却诱人深思。
礼貌用语,说话用尊称,这是文明的象征。文明用语饭打对折,我们不妨看作是教育的一种创新。学校的初衷是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在进入社会后少走弯路。大学生不文明行为时有报道,让“高学历”与“低素质”形成强烈反差,刺痛公众明感而脆弱的神经。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文明教育正式进入教育者的视野,
学校对教育的短板能够清晰的认知并采取措施,这也算是教育的一种“补习”。但靠对折饭引导文明,这种方法却有待考究。
小时候叫一声叔叔阿姨便有糖吃,没想到,到了大学还这样教。大学生原本是知识的象征和文明的表率,言行文明更应是其本分。当传统美德与利益有了瓜葛,难免会让人觉得是种讽刺。
学校食堂本是经营机构,正常的经营需要一定的费用维持,对折饭岂是长久之计?如果有一天对折饭消失了,“拾起”的文明是否会被再次“拉下”?饭菜质量会保持吗?如果对折饭能维持正常经营,那么食堂的利润空间未免太大。
近几十年,文明建设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人民的内心越来越焦虑甚至浮躁。打开的国门不仅加速了物质的流通,也打开了思想之门。“舶来文化”不断的冲击着本土传统文化,面对冲击,我们根本没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是全盘接收。如果让文明建设充满“铜臭”,也是社会的悲哀。笔者认为,文明建设不是某个人的事,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靠打折饭维持的文明不会走的更远。文明教育应从娃娃抓起,从小事做起。让文明形成一种习惯,一种共识,社会才会文明,人民的幸福感才会提高。
【作者:四川 王萱 联系电话:0837-6222356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