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孙立平:接地气的语言不一定就是好语言

发布时间:2016-05-09      来源: 思想者博客    点击:

62c84f0ctx6DqgLUPpu28&690

  多少年来,人们似乎把官员用接地气的语言说话当作一件好事情,好像这样就能密切联系群众,就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就能更好代表或体现群众利益。有的老百姓也对此心存感激,说你看看,人家那么大的官,和咱们老百姓说一样的话。

 

  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错觉。

  接地气的语言不一定就能代表老百姓的利益。某地官员在强拆时对被拆迁者恶狠狠地说:你信不信,我弄死你就和弄死一只蚂蚁一样。这语言够接地气了吧,代表老百姓的利益吗?

  密切联系群众,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如果把这个作为接地气的话,当然是好的。在向民众做某些政策解释时,使用一些普通百姓喜闻乐见、容易理解的语言也是应该的。但在制定某些规则,提出某些要求,做出某些指示的时候,一定要慎用所谓接地气的、口语化的通俗说法。

  前些天,在讨论规则是如何被失效的时候,我曾经指出,规则失效的原因之一是,规则本身模糊不清,经常用所谓接地气的日常生活语言表达。

  要知道,现代政治是一种规范化、制度化的政治,要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那些接地气的口语化的“通俗说法”,往往是含义不清,所指不明,边界含糊。这样的说法,貌似接地气,貌似贴近群众,但结果只能是降低政治的制度化、法治化程度。 并为随意滥用权力留下空间。

  比如,前些天讨论拆院墙的事情。这本来是关系很多人利益的公众话题,是应当进行充分讨论的。但有个人十几次追着问,你是党员吗?如果你是党员,请先退党,再发表这样的看法。你光说他神经病是不行的,他确实也有他的道理:拆院墙涉及党的大政方针,中央要求党员不能妄议中央的大政方针。

  问题就在于,我们先不说这个纪律要求对不对,首先是不能妄议中央大政方针这种表述是极为模糊的。什么叫妄议?讨论批评算不算妄议?什么是大政方针?在一个工农商学兵、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社会中,哪件事情不涉及大政方针?发展股市是不是大政方针?能不能议论?股评还能不能写?房地产去库存是不是大政方针?

  幸亏那位网友不掌握权力!

  再说一遍,接地气的语言不一定就是好语言,中国要走向法治,在官方的正式语言中,就要尽量减少所谓接地气的语言。现代政治不能使国家的运作去贴近日常生活语言的层面,而是要使社会生活的运作接近法治化制度化语言的层面。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