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来,人们似乎把官员用接地气的语言说话当作一件好事情,好像这样就能密切联系群众,就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就能更好代表或体现群众利益。有的老百姓也对此心存感激,说你看看,人家那么大的官,和咱们老百姓说一样的话。
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错觉。
接地气的语言不一定就能代表老百姓的利益。某地官员在强拆时对被拆迁者恶狠狠地说:你信不信,我弄死你就和弄死一只蚂蚁一样。这语言够接地气了吧,代表老百姓的利益吗?
密切联系群众,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如果把这个作为接地气的话,当然是好的。在向民众做某些政策解释时,使用一些普通百姓喜闻乐见、容易理解的语言也是应该的。但在制定某些规则,提出某些要求,做出某些指示的时候,一定要慎用所谓接地气的、口语化的通俗说法。
前些天,在讨论规则是如何被失效的时候,我曾经指出,规则失效的原因之一是,规则本身模糊不清,经常用所谓接地气的日常生活语言表达。
要知道,现代政治是一种规范化、制度化的政治,要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那些接地气的口语化的“通俗说法”,往往是含义不清,所指不明,边界含糊。这样的说法,貌似接地气,貌似贴近群众,但结果只能是降低政治的制度化、法治化程度。 并为随意滥用权力留下空间。
比如,前些天讨论拆院墙的事情。这本来是关系很多人利益的公众话题,是应当进行充分讨论的。但有个人十几次追着问,你是党员吗?如果你是党员,请先退党,再发表这样的看法。你光说他神经病是不行的,他确实也有他的道理:拆院墙涉及党的大政方针,中央要求党员不能妄议中央的大政方针。
问题就在于,我们先不说这个纪律要求对不对,首先是不能妄议中央大政方针这种表述是极为模糊的。什么叫妄议?讨论批评算不算妄议?什么是大政方针?在一个工农商学兵、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社会中,哪件事情不涉及大政方针?发展股市是不是大政方针?能不能议论?股评还能不能写?房地产去库存是不是大政方针?
幸亏那位网友不掌握权力!
再说一遍,接地气的语言不一定就是好语言,中国要走向法治,在官方的正式语言中,就要尽量减少所谓接地气的语言。现代政治不能使国家的运作去贴近日常生活语言的层面,而是要使社会生活的运作接近法治化制度化语言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