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质问:中央反腐,为何地方上却“纹丝不动”?

发布时间:2016-05-07      来源: 人民网    点击:

一语惊坛】:

  人民网:“一些地方反腐仍然‘纹丝不动’,就因为是‘贪官在主持反贪’”!

 

 

 

46日,中纪委在《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的评论文章中,对反腐败形势有一句经典的表达:反腐败“不能像深深的海洋,表面上九级风浪,下面却纹丝不动。”一时间被各大媒体作为标题进行了转载报道,网上一度掀起了关于“下面却纹丝不动”的热烈讨论。411日的人民网在“一语惊坛”中,就有一句让人震耳欲聋的大胆表述:“一些地方反腐仍然‘纹丝不动’,就因为是‘贪官在主持反贪’”!

 

让这句“一语惊坛”产生的直接“导火线”,是昆明市连续三任市委书记的前腐后继案情。从仇和、张田欣、高劲松的任职时间看,昆明市从2007--2015410日一直是在这三位“腐败书记”的主政之下,其客观现实就是:十八大以来的昆明市一直是“贪官在主持反贪”。而被中纪委严斥的“上面九级风浪,下面纹丝不动”现象,事实上与类似昆明的“贪官在主持反贪”现象,在一定意义上有着某种关联性,这在地方上大概绝不是“绝无仅有”的“个例”吧。

 

 

 

中纪委网评文章中讲的“不能像深深的海洋,表面上九级风浪,下面却纹丝不动。”大概包含着两层含义或者说针对着两种现象:一是从中央与地方的反腐败表现上看,中央的反腐败力度如“九级风浪”之雷霆万钧,而一些地方的反腐败却如石沉大海“纹丝不动”;二是从一些地方的反腐败效果上看,表面声势上如“九级风浪”之强烈,实际效果上却是“纹丝不动”的局面。这个现象的出现,充分折射出国内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腐败的存量仍然非常沉重。而导致一些地方的反腐败“纹丝不动”主要原因,大概包含四种情况:

 

第一种原因:认知错位,信念不足。一些党委与纪检部门的主要领导反腐败立场不坚定,对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意义认识不深刻,理解不到位,“老好人”主义思想作祟,怕“得罪人”的意识使然。因此,在反腐败斗争中往往“雷声大,雨点小”,一味空喊口号就是不下硬手,“万不得已”才处理几个“不痛不痒”之辈。从心理上看,他们对反腐败斗争有“为难情绪”,在反腐败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严重,不愿意为党的事业担当责任,企图明哲保身,蒙混过关,随时准备“软着陆”。

 

 

 

第二种原因:好人主义,缺少担当。二是一些党委与纪检部门主要领导担心反腐败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弄出“一窝一窝”“一坨一坨”的“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案件出来,影响地方上的形象,弄的自己“不可收拾”。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对反腐败工作部署“怕这怕那”,“求稳求缓”,核心思想是在与全国的反腐败斗争形势“搞平衡”、“熬时间”,企图“以拖待变”,“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严重。典型的表现就是,反腐败工作看上去“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实际上没有“干货”出来。

 

第三种原因:纠缠其中,投鼠忌器。一些党委与纪检部门的主要领导自己“屁股不干净”,生怕“反腐败反到自己头上”,在担心“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的情况下,对当地的“腐败现象”一般是轻描淡写,对一些腐败案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实际上扮演着“捂盖子”的角色。在这些领导干部的领导下,当地和部门的反腐败形势必然在中央“九级风浪下”仍然会是一种“纹丝不动”的局面。反腐败斗争的表面上可能是一副“铿锵有力”的形势,实际上却是“你好我好”、“相互包庇”的状态。

 

第四种原因:贪官主政,自我保护。四是一些党委与纪检部门的主要领导就是“贪官在主持反贪”的客观现状。在这些地方,不管是“高调反腐”也好,“低调表现”也罢,反腐败斗争就只能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东西,因为主观上这些官员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抵制“反腐败斗争”,他们的一切作为就只有一条:保护自己的“腐败行为”不被暴露,“狐狸尾巴”不被抓住。万不得已的话,就会采取“丢卒保车”、甚至可能铤而走险去“杀人灭口”,这绝不是在危言耸听。让这些人反腐败莫过于与虎谋皮。

 

 

 

“九级风浪”之下的“纹丝不动”,不管是哪一种原因产生,都直接消耗着中央反腐败斗争的正能量,直接阻碍着全国反腐败斗争浩浩大势,直接危害着党中央治国安邦的大战略。如果让其发展下去,坚决遏制腐败的大势就不会真正形成,有的地方可能就是想用“持久战”的思维,在与中央反腐败斗争大势打“消耗战”。显然这些地方的领导没有全国一盘棋的大局意识,没有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没有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偷安于一隅”在“混日子”。

 

然而,中国的反腐败斗争大势浩浩荡荡,“躲了和尚躲不了庙”,昆明市三任市委书记、太原市三任公安局长的被拿下,就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一切企图“消极抵抗”反腐败斗争的行为都无济于事,腐败分子迟迟早早都会落网。而那些“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员,绝不可能因为“保护腐败”而善始善终,因为他们不可能“捂得住”腐败的盖子,一旦“东窗事发”自己必然会承担不作为的“领导责任”,希望“全身而退”的想法只能是黄粱一梦,因为党和人民不会答应!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