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女子酒店遇袭:沉默不应该成为降低犯罪成本的帮凶

发布时间:2016-04-14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4月5日晚,一名微博ID为“弯弯2016”的网友爆料,称自己4月3日晚在如家旗下的北京望京和颐酒店入住时,在走廊遭遇陌生男子袭击的经历,并配上酒店监控视频,而围观的安保人员和酒店管理人员没有相救。7日晚,在河南省许昌市将涉案男子李某(男,24岁,河南省人)抓获。目前,警方正在进一步工作中。该事件经受害人“弯弯”在微博曝光后,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对“安全”问题的舆论拷问,刷屏社交媒体。
纵观整个事件的经过,在“弯弯”遇袭现场,有涉事和颐酒店的员工,也有其他住客,但在“弯弯”被陌生男子拖、拽、掐脖子时,其他住客一直在旁观望,而听闻喊“救命”说是来“救命”的酒店员工,似乎并未真正的在救命,其看到“弯弯”被男子拖拽时,当成是“小两口”吵架,只是一直在劝说,未呼叫救援,也未有保安前来,而其劝说的话语也并未是让男子是制止男子住手,而是让其不要在楼道间喧闹,会打扰其他住客休息。最后,若不是有一位“女住客”怀疑其中的端倪,“弯弯”或许就被陌生男子带走了,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最值得关注的是事发后,涉事酒店在得知该事件后,并未作出相关反应,而该辖区内的派出所也是一直推诿,事发两天“弯弯”一直未得到任何的处理结果。或许在酒店及派出所看来,“弯弯”人没事,也没有财产损失,也就可以不用重视,也就是这样的思想才让公众觉得“细思极恐”。若不是“弯弯”通过微博维权,这样的事会引起谁的重视吗?若不是舆论压迫,和颐酒店及警察会有所行动吗?
笔者想,每个人心里都有同一种思想,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有一个人遭遇抢劫,恰好其身上没有任何钱财,而劫匪也只是为了抢劫钱财,因此威胁其不报警就不伤害他。我想这个人会报警几率只有百分之十,可能有一瞬间是想要报警的,但是转念又会想到,又没被抢钱财,身体也没受到侵害,即使报也得不到重视,何必还要麻烦的去录口供?记得前段时间,有一位朋友曾向我倾诉,其在网吧上网,被偷了一部价值五千元的手机,笔者就问他报警没有,他说没有,比较久问:“为什么不报警?”他说:“报警有什么用?反正也找不回来了”。事实确实如此,报警没用,因为确实也找不回来了,但也是因为如此,才让犯罪的人更加猖狂不是吗?因此其利用偷窃手段获“利”了,并且未付出任何代价,所以以后还可以继续以此种手段继续获“利”。
但是,这种思想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这是一种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就如新闻中的“弯弯”,涉事酒店的员工认为是“情侣”吵架,便没有尽全力的去制止,难道是认识的人、朋友、亲人、夫妻、情侣关系就可以任意的施暴吗?就可以置之不理了吗?类似装熟人的案件并不少,就是因为人们心中根深蹄固的“家务事”的观念,才大大提升了犯罪的成功率。除此之外,便就是相关政府部门的不作为,不少警察也与和颐酒店的刘经理一样,认为“一没死人,二没着火,三没发生强奸案。”就不要去追究,也就是这样的办事态度,导致公众对警察的不信任,只要是不出人命的事,好像都可以选择“沉默”,这给了犯罪分子信心,犯罪成本低,因此类似案件不断,这是一个严重的恶性循环,我们需要呼吁的是,抵制犯罪,人人有责,不为犯罪沉默,才不会引起无中生有的恐慌情绪。
【四川 王萱 0837-6222356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