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社会治理不光要有霹雳手段 还要有菩萨心肠

发布时间:2016-04-10      来源: 新华网北京4月6日电    点击:

  新华网北京4月6日电(张道营 记者冯文雅) 日前,深圳开展被称为史上最严“禁摩限电”的行动,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更因扣车、拘人的强硬措施招致“何必如此”的回应。

  一直以来,摩托车、电动车无牌、逆行、闯红灯屡禁不绝,电动车超重、超速等问题多发、高发,公众多有不满,呼吁治理的声音不断出现。此次深圳下决心、出硬招,赢得掌声的同时,近乎“一刀切”的执法方式也引发不少质疑。

  “拘留快递小哥”“快递行业现辞职潮”等或真或假的网络信息刺痛了公众神经,引起大家对弱势群体的“天然同情”,“批评”深圳的声音一度成为网上主流。

  深圳交警连番出面回应。回应是好事,是进步,比硬扛到底、漠视民意要好百倍,体现出“禁摩限电”的诚意,是有担当的政府应有的姿态。

  其实,深圳方面并无违法之处。电动车违法违规现象确实有巨大隐患,百姓多有怨言。交警依法检查违法行为,回应社会关切,加强城市道路治理是法定职责,也是法定义务。公安机关密切配合,拘留阻挠抗法者,也于法有据。

  之所以引发质疑,在于忽视了情理。在推行“禁摩限电”等涉及社会民生的措施时,于法有据没错,合理合情则是更高要求。关注多数人的利益没错,少数人的利益也不应忽视。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部手机、一个键盘就足以令沉默的声音浮出水面,网络的放大效应更可令其“霸屏”。

  在批评性言论门槛降低、公众监督政府意愿加强的同时,更应注意,整治措施合法合规,切不可因某些质疑出现“翻烧饼”“打转悠”的情况,也不能“停一停”“看一看”,等舆论发酵完再行动。法律的权威要树立,政府的公信更要维护。

  但在利益多元化的时下,尤其在利益交织的某些领域,政策很难令不同群体都满意,这就很考验决策者的智慧。

  深圳“禁摩限电”确有值得深思的地方。电动三轮车的标准如何界定?快递行业“最后一公里”如何破解?道路规划如何更人性?

  这应让地方政府警醒,在推行类似措施时,事先将法律法规摆明,将道理讲清,设置合理的过渡期限,让不同利益群体都有表达诉求的机会,不同声音也许就会小一些,甚至消失。

  社会治理不光要有霹雳手段,还要有菩萨心肠,“禁摩限电”只堵不疏,或堵多疏少,甚至影响“快递小哥”的生计恐怕说不过去。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