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缘何遵守工作纪律成了“岂有此理”?

发布时间:2016-02-17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中国去年查处9万余名公务员,地方流行"隐身"送礼。(2月16日  新华网)
中央八项规定发布以来,党风政风大为好转,但仍有部分人或顶风作案,或“隐身”违纪,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四风”变种、遗留问题屡禁不止。
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互送红包、小酌一杯本是增添喜庆氛围的方式,却在长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演变中变了味,不送礼会很难“混”,不送红包意思意思,你不知道领导几个意思;无酒不成席,有的地方喝酒甚至成了干部提拔的“硬指标”和“通行证”。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刚刚出身社会的愣头青,是不是应该事先学会一门反红包、拒酒水的文化呢?逢年过节、职位升迁不懂送礼,也许会被打上不懂规矩的烙印,由于摸不清深浅一不小心就得罪了某些人却不自知。遇上有人劝酒,不想喝不会喝却又不懂如何拒绝,饭桌上跟人上纲上线,似乎也不太合适。因此将如何拒绝收授红包、拒绝推杯换盏发展成一种文化也该被提上议事日程了,让其随着人际交往和社会演变而逐渐根深蒂固。
工作是自己争取来的,能力是自身有的需要靠工作实践来检验的,为什么要让红包、酒水来决定升迁命运?从最初的义愤填膺到之后的无可奈何再到最后的随波逐流,或多或少的愣头青在被现实社会磨平棱角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被磨灭掉了良知。违反“禁酒令”等工作纪律成了理所应当,坚守底线遵纪守法却是岂有此理,其危害不容小觑。
礼尚往来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不能让礼尚往来行行贿受贿之实,不能让“福利”变成“腐利”。因此全面加强从严治党,从制度上进行完善,层层传导压力,同时加强干部个人修养,坚定惩戒贪腐的决心,全面肃清社会风气势在必行。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