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抓住权力这个“诱饵”才能根治“官骗”

发布时间:2016-01-29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近年来,有一些骗子专门冒充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亲属或其身边工作人员,以晋升、办事等为诱饵,大发不义之财,被称为“官骗”。让人诧异的是,除了不少群众上当之外,一些党员干部竟也涉及其中。这种可笑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特权思想危害不可小觑,亟须引起高度重视。(1月22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要想鱼儿上钩,就得有好的饵料。近年来,有一些骗子专门冒充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亲属或其身边工作人员,以晋升、办事等为诱饵,大发不义之财,被称为“官骗”。“官骗”之所以有市场,诸多人屡屡上当,那还不是因为“官骗”这帮人利用了权力这个钓鱼饵料。

    其实冒充“官骗”的人也并不是一些高学历高水平的人,也有很多普通群众,而中招和被钓上的人有些不仅是群众,甚至有些还是一些党员干部。“官骗”正是看到了官场中某些官员的弱点,利用权力这个诱饵,让不少人上当受骗

  事实上,冒充官员进行诈骗的一般规律都是“投其所好”。比如有不少“官骗”看准了一些人企图借助权力关系,走捷径、办私事的急切心理,以此行骗。2015年12月,有媒体报道,山东省某地一名无业女子孙某,以可以帮还在上学的孩子安排未来工作、要害部门需要“打点”、要请客送礼等各种理由,骗取受害人李某5万多元。最可笑的是,李某一直对孙某的谎言深信不疑,直到自己的孩子毕业了,工作还没落实,才发现被骗了。

  无独有偶,广西某电台广告部编辑张某在多种场合假称自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党委组织部的“处长”,以能帮助他人子女上大学、解决教育建设项目经费为由,多次接受宴请并收受他人财物。

此外,还有不少人一心想要攀附权贵,与上层领导“搭上关系”。一旦有“好机会”送上门来,便自愿“上钩”。广东省深圳市中银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法人代表黄钰刚就曾充当“掮客”,声称认识高级领导,伙同他人冒充中央国家一机关干部,以帮助“气功大师”王林达成部分愿望为由,骗取对方610万巨款。

“官骗”这个行业之所以有商机,一是“潜规则”盛行,“明规矩”不彰,个别领导干部权力欲膨胀;二是官本位思想仍有市场,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商机”;三是个别党员干部错误估计了中央的反腐决心,妄图通过“关系”为自己“洗白”,要知道,一旦触犯党纪国法高压线,无论如何挣扎,都难逃被惩处的下场。

有言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每个人都能坚持原则,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明纪律、守规矩;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官骗”才不会有市场。(文/一帆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