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先治吏,历史切莫忘
发布时间:2016-01-20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次
众所周知,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是一位著名的历史爱好者,他熟读经史,深知历朝历代的兴衰存亡皆与吏治风气是否清明息息相关,比如他在某次谈到明朝灭亡的历史时,就曾经不无感慨地说过:“崇祯其实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但是他面对那样一个烂摊子,只好哭天抹泪地走了”,“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我们的干部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
平心而论,崇祯皇帝对于明朝的灭亡固然难辞其咎,但其实他执政之后还是很想有番作为的,他登基伊始,便当机立断地剪除了魏忠贤阉党集团,接着又严惩贪官污吏,在用人上更是每“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才”。然而事实却是堪当重任之才寥若晨星,多数是崇祯每任用一人,便失望一人。究其原因,除了崇祯本人刚愎自用、用人失察之外,关键就在于,明朝中后期在选人用人机制上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腐败和危机。
明朝初年,开国皇帝朱元璋很注意重典治国,在官吏铨选、考核、监督方面也制定了一套严密的制度。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整个国家机器日趋腐败,这些制度也都遭到严重破坏。当时,科场舞弊盛行,对官员的考核、监察名存实亡,就连负责考核选拔官吏和惩治贪墨的吏部官员和监察御史们,也大肆贪污受贿。到了崇祯上台之后,虽然他以很大决心整饬吏治,但是已经积弊难返、无力回天。崇祯对此情况其实心知肚明,所以他在崇祯十年的《罪己诏》中就曾经说得非常直白:“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明末的官场,已经俨然成为了权钱交易的市场。
那些通过走门子、找路子、塞票子爬上来的无耻之徒,其道德品性不言自明,至于其治国理政能力如何,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既然来路不正,其能力、素质恐怕也要大打折扣。明王朝大厦将倾之际,崇祯面对的却是这么一批贪才、庸才、蠢才,他又怎能不陷入“任用一人,失望一人”的怪圈,并且直到临死还牢骚满腹呢?
“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国之兴亡治乱,党之成败荣辱,与吏治好坏紧密相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明朝灭亡这段深刻的历史教育,我们应该深以为戒,避免历史的重演。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