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坚决淘汰“三无干部“-无力办事、无能办事、无事可办等

发布时间:2015-11-13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近日,网络上出现了“三无”干部一说,所谓“三无”,是指无力办事、无能办事、无事可办等情况存在于一些基层党组织,严重制约了农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村支部搞得好,会是一个坚强有力的堡垒;搞不好,就会成为党的政策在基层执行链条上的“梗阻块”。不要让党的基层组织与群众之间成为“两张皮”的关系。这是一件颇为重要的大事。
  “有了好支部,村里不愁没进步”。虽是一句顺口溜,却道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党的基层组织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党的执政能力强弱,决定着执政的成效。这些基层党组织“弱”在何处? 问题“新”在哪里?新在一些群众对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心态——“政治上不靠你、经济上不靠你,心理不舒服要骂你,有了问题要找你,出了矛盾要打你”;而一些村党支部书记则认为,“现在工作不好做,老百姓不淳朴,党员不讲大局”。
某知名媒体就刊文《坚决淘汰“三无”干部》中就指出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弱化、无力办事、无能办事、无事可办等情况。出现如此局面,首先说明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较弱。一些地方的基层党组织活动未能正常开展,组织涣散;基层党组织在年轻人、优秀人才中的吸引力不够强,党员后备力量不足;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强,法制意识淡薄,利己思想重。
  一些基层党组织班子,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技能水平不高,既是一种现象,也是出现问题的一个原因。以某县为例,全镇33个村、1个社区中,村党支部班子成员的文化程度普遍是初、高中,村党支部书记的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
   “基层党建无穷期”。在基层党建问题上,上级书记不能满足于“开个会、说句话、表下态”,要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才能形成“由点到面全域抓党建,由表入里深入抓党建”的新格局。基层党员干部的期盼,一是各级党委和党委书记要梳理出当下党建中的问题、明确任务和责任清单,定期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为基层党组织运行经费、场所建设等提供更多保障;三是继续推动各级书记“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增大抓基层党建考核权重,贯彻好“任用干部看党建”政策。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