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通村路变“鬼路”,谁在导演“夜半惊魂”?

发布时间:2015-10-15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近日,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高店乡三河村村民反映,他们村修建了一条约2000米长的村村通水泥路,此路直通罗山县交通局局长杨玉国家祖坟。此事引起当地村民热议,被戏称为“上坟路”。罗山县交通局办公室杨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路段确有十几座坟,其中也包括局长杨玉国杨姓祖坟在内。(10月15日新华网)
一条原本非常普通的通村道路,因为当地交通局长的祖坟位列路旁,事情瞬间翻转,成了“纯粹是杨玉国局长为了方便他们杨家人上坟而修建”的“上坟路”,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好不热闹。是什么导致舆论引爆“夜半惊魂”?值得一探究竟。
事实上,按照农村通村道路的报批程序,都是村委会初步规划,当地乡镇政府审核申报,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审批立项,最后分年度组织实施。从这个角度看,这条村道的建设与否,与交通局长并没有必然联系,尽管不排除局长对此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当时国家政策许可的情况下,有点乡愁为家乡也修通村路,并不为过。如果说这条路利用价值不高,也是“村民本来就非常少、很多人家都搬迁出去了”所致,或者与当初规划不科学有关,又怎么能强扯到交通局长呢?再说,就算路旁有坟,“路段附近有几十座坟”,“并且高店乡属平原地区,农村公路两侧基本都是这样”,并非局长祖坟一家,怎么能说是专门为局长祖坟修建的呢?
其实,透过现象看,产生这样的舆论氛围,根本问题不在这条路与局长祖坟有没有必然关系,而是官民情结不够协调。在官场乱象还没有彻底纠正的背景下,公众对干部的认识参差不齐,难免存在不够正面、全面的情况,“凡官必腐”思维依然存在。况且,个别腐败分子抹黑干部形象的事情也时有发生。由此,这种源于良好初衷的监督常常滑向极端,进而产生迷乱、影响视听。在媒体爆料的诸多事例中,这种情况并不鲜见。
所以,要防止干部被贴上不当标签,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树立良好的干部队伍形象至关重要。一方面正风肃纪有待持续发力。通过整顿干部作风,改变干部队伍在公众中的不良形象,消除固化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干部也好,官员也罢,要主动、自觉遵纪守法,以公仆情怀服务,以清廉形象办事,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打消对干部腐败和不良习气的担忧。惟有如此,干部形象被群众喜闻乐见,公众对干部有了更多认同感,才能营造和谐的干群关系,也才能减少对干部的稀许偏见,就更没有把一条路通村路演绎成“上坟路”的曲折故事了。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