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廉洁奉公不能靠暗访

发布时间:2015-10-12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从9月24日起,湖南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牵头开展中秋国庆期间纠正“四风”重点抽查。“大家注意,省纪委在暗访!”在该单位一间主任办公室,当检查人员到来,一名干部神色慌张。原来,对方正在通过即时通信工具QQ软件通知所有办公室人员,检查人员当即指出这是错误行为,对其进行批评,书面登记并请当事人签字。
“暗访”如果真正做到位,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除了减轻地方的接待负担、减少铺张浪费,更能预防被暗访对象事先作假,以便了解到更多的真实情况和第一手资料。可是,一旦“暗访”沦为形式主义和“暗箱操作”,由于其本身便具有不公开、不透明的特性,显然更容易产生问题,甚至成为忽悠民众、牟取私利的工具。
某些所谓的“暗访”原本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其具体步骤和进展情况并无秘密可言,圈内人都知道,就瞒着老百姓。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果如是,这就属于“制度性痼疾”,并非单单某个人、某个“暗访组”泄密那么简单。“暗访”不“暗”,折射出的其实是另一种可恶的“暗”,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既然是暗访,就应该搞得低调一些,隐蔽一点,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才能让那些违规者防不胜防,让那些侥幸者对制度心生忌惮,这样的暗访才有意义。让人看不懂的是,时下一些暗访,经常是暗访工作组未到,暗访的风声已经放出,搞成了天知地知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别把这些提前“打招呼”的暗访、“广而告之”的暗访当成笑话听。对组织暗访的各级监察部门而言,暗访计划提前曝光,必然导致暗访行动流于形式,暗访效果大打折扣。而对于暗访的对象来说,这类暗访雷声大雨点小,既不能伤筋动骨,又不能触及灵魂,风头一过,该干吗干吗,什么都不曾改变,什么都不影响。
 
 
 
作者 飞飞鱼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