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王小荣:索要红包当理性,多发少要才讨喜

发布时间:2015-09-27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中秋节和国庆节接连到来,重庆晨报记者最近接到不少微信用户投诉,称自己遇到了“微信乞丐”。“直接拉进黑名单吧,面子上过不去;给了吧,人家得寸进尺,隔天又换个花样问你要钱。”市民罗先生说,一到深夜或节假日,这种“微信乞丐”就特别多,让他不知该如何是好。(9月26日《中国经济网》)
新闻来源:
http://www.ce.cn/cysc/tech/gd2012/201509/26/t20150926_6587148.shtml
 
随着电子红包的兴起,微信、QQ红包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逢年过节不在亲人身边,通过电子红包送上一份节日的问候,亲朋好友办喜事不能亲自到场,通过电子红包送上一份远方的祝福,群发个“拼手气”红包也可让大家开怀一笑。电子红包拉近彼此的距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简便快捷。但越来越多的“微信乞丐”也着实让许多网民朋友哭笑不得。
如新闻所说,笔者也遇到不少这样的“微信乞丐”,若是平日关系很好的朋友也会发一个“5.20”、“1.88”这样的数字图个热闹吉利。但偏偏有很多很久不联系的或是面也没见过的人,讨要红包,对于这些往往手足无措,发吧,不知道发多少,不发吧,好像撇不开面子,因此最常做的就是置之不理。在中国人的思想里,红包多少往往还要和关系深浅划上等号,一时间,电子红包的收发也变成了一门学问。
节日或者特殊日子发去一个红包,常常会让收红包者心中多一份感动,但不发红包也不能就给此人钉上此人是不珍惜感情之人的标签。发是情分、不发也是本分。因此,讨要红包绝不可取。
分析讨要红包者心态大致有这几种,一是存着拉近彼此距离,找个话题,二是找件乐事打发时间,想借个机会发笔小财者估计也有。但不管是怀着何种心理,讨要红包基本上都会给他人特别是不太熟悉的人心里带去或多或少的不愉快。虽然每个人收到红包时都会开心愉悦,但讨要红包者想必也定会被讨要,因此劝诫存着讨要红包思想者,在发讯息之前换位思考思考,是不是非要发这个信息,信息发出后自己在别人心里的形象又将发生怎样的改变。与其讨红包让别人不开心,何不发红包让别人都开心。索要红包也应理性,索要对象和原因都合理是必要前提。
 
供稿人:王小荣
地  址: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老马乡
电  话:18728157803
邮  箱:297885331@qq.com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