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纪委书记求批评:媒体要敢“坐北朝南”
士心
“我到四川4个月了,感觉媒体还不够开放,因为4个月了,批评报道一篇也没见到。” 9月16日媒体报道了一件新鲜事:新任四川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在入川4个月后,主动与媒体见面恳谈。会上,他希望媒体真正树立起一个理念:“坐南朝北,站在政府立场考察民意;坐北朝南,站在百姓立场监督政府”,并表示,“我们的工作离不开媒体”“欢迎媒体加强舆论监督”。
省纪委主要领导开诚布公“求批评”,这事比较罕见。不知受邀的几家媒体,当时心中是怎样的想法和感受。当然,面对“纪委书记主动求批评”,需要反思的肯定不只是媒体。
正如这位纪委书记所说,“主旋律不是说只大唱赞歌”,批评报道同样是改进工作所必需。而“舆论监督”早已写入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为什么需要批评报道与舆论监督?一方面,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党和政府在执政行政过程中,不可能没有不足与瑕疵,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社会利益诉求多元、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日益繁重情况下,有时还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与矛盾。这些不足与问题,执政行政者自身未必能完全意识到,需要得到真实及时的信息反馈,有时甚至需要以比较尖锐的批评方式。舆论监督就是一个重要渠道。
另一方面,舆论监督是一切腐败的克星。许多腐败现象之所以肆无忌惮滋生蔓延,与缺乏有效舆论监督有很大关系,所以新闻媒体本身就肩负着“监督政府”“监督权力”的重任。
但为什么会出现纪委书记所说长达4个月“批评报道一篇也没见到”的怪象呢?原因应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一些人对舆论监督的作用有误解,认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就是只搞所谓正面报道,批评报道就是“负面”。二是有些领导爱听表扬与赞歌,不愿正视不足和问题,不喜欢、不习惯舆论监督,认为是给自己所在地方或部门抹黑,影响政绩。上有所好、下必趋之。不论是哪一级媒体,尤其是属地媒体,都不可能对领导者的意愿漠然置之,必然投其所好,“大唱赞歌”。第三,搞舆论监督费时费力又有风险,一不小心会惹上官司,甚至有可能受到权力打压,所以一些媒体宁愿描花而不挑刺。
批评报道销声,舆论监督匿迹,最终损害的是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俗话说得好:“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如果媒体只唱赞歌、不说问题,执政者飘飘然不了解真实情况,听不到百姓疾苦,看不到腐败现象;群众有困难得不到帮助,有问题无人来解决,矛盾会越积越深,结果就是媒体公信力下降,社会凝聚力弱化,严重的会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纪委书记求批评”是一个及时的提醒,“4个月不见批评报道”更是一个很严重的警示。不论是权力机关还是新闻媒体,都应对此反思,既要全面、客观地认识舆论监督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预防和遏制腐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还要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舆论监督,能够善于和乐于借力于舆论监督改进工作、预防腐败。最后,还需要新闻媒体承担起舆论监督重任,不能只报喜不报忧。特别是面对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新形势,要意识到在舆论监督上失职,有可能慢慢丧失主流媒体话语权,地位下降,阵地萎缩,最终被边缘化。
(原文首发于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原题为:《4个月不见一篇批评报道:纪委书记求批评谁应反思》,转发时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