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黑枸杞为何被封神

发布时间:2015-09-12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黑枸杞是青海草原上常见的野生植物,但它的身价如今已从8年前的每斤几百元涨到“最高万元一斤”。在很多店铺中,它被宣传为“美容神药”“抗癌明星”。记者调查发现,在“涨声”和“掌声”的背后有部分商家的“精心策划”,他们用那些被宣传得神乎其神的药效,让黑枸杞从草原野果变身礼匣“圣果”。在生产、加工、宣传、销售整条产业链中,从前端的牟利抽水者,到后端的宣传注水者,让黑枸杞有了一个臃肿的身价。(9月10日《新京报》)
身价暴涨的黑枸杞,背后疑点重重。由此,公众又一次见识到了商家造“神”的强大能量。包治百病的疗效宣传,极尽奢华的包装设计,再加之巧妙的衍生产品,一揽子成熟的市场运作之后,曾经的“野果”俨然已成异宝奇珍。麻烦的是,当“黑枸杞”生意附着了太多的利益群体,我们便注定不再能以超脱的立场与纯粹的视角来对其加以评判;当“不合理之事”变成既定事实,始作俑者总能给出一番合理解释——一切的投机泡沫,在最终破灭前皆是如此。
倘若以科学理性审视,黑枸杞不仅临床疗效未被印证,而且化学成分也无甚特别,断然算不得所谓“神药”。可是请不要忘记,民间社会自有另一套思考逻辑。在那些鼓动性的营销说辞、天花乱坠的笃定传闻面前,不少人天然缺乏免疫力,于是本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也便“不妨一试”了。在我们的民俗认知中,素来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神秘主义倾向。典型的表现就是,总是对陌生的野物、灵药兴趣盎然,甚至怀有一种天真的想象与莫名其妙的信赖感。
即便不是黑枸杞,也会有别的野果、草药等,来填补民间社会隐秘的心理期许。人们期待神药,便不断有神药轮番出现。这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更合乎“供求平衡”的朴素规律……当然,各式“神药”前赴后继,还有另一个更直接的原因,那就是明显失实的营销宣传,往往会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扩散,寄生于熟人圈子的“口碑传播”。这种原始却有效的营销策略,并不通过大众传媒的“公开广告”来实现,故而很好地躲避了针对广告而设的行政监管。
可以说,“神药”声名远播,几乎与谣言的传播机制相差无几。偏听偏信、从众流俗、移情效应等因素,在其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到“黑枸杞神话”而言,投机者赌博式的兴风作浪同样值得关注。不断推高的价格背后,很可能是一场凶险的“击鼓传花”。而今,源源不断的新资本、新力量正纷纷加入到这场前途未卜的游戏中,可以预见的是,一旦泡沫破灭,最终的“接盘者”势必将付出惨痛代价。
离奇的故事,总有相似的轨迹。神药之祸、投机之恶,从来都不乏先例。我们也许并不缺乏看清世相的眼力,而只是少了一份及时抽身的决心而已。
作     者:   老马
                            联系电话:13778098863
                            邮    箱:2010926518@qq.com
                            地    址: 四川省三台县梓州干道
                            邮    编:  621100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