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底线”方能不越“红线”
发布时间:2015-09-08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次
《重庆市领导干部招标投标工作纪律“三要十不准”》(以下简称《三要十不准》)9月1日起施行,梳理了招标投标各个环节突出问题,列明了十个方面的负面清单,为领导干部在招标投标领域履职清晰地划出了“红线”。(9月7日 新华网)
何谓底线?底线就是“红线”,就是“高压线”,底线不可逾越,突破了底线就改变了性质。
十八大以来,中央及各省市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禁令规定,查处了一大批老虎苍蝇,取得了反腐败战役比较满意的进展和成效,老百姓也为之拍手称快。而此次重庆市再次出台反腐禁令《三要十不准》,无疑为领导干部在履职过程中再次清晰地划出了“红线”。“红线”的划出,笔者认为作为公务员群体,则会又有不少人发出“公务员不好当”、“官不好当了”的慨叹。“为官不易”,实质是一种权力观的错位、宗旨观念的淡薄,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换位思考,在老百姓的位置上看,用公款送年货节礼,应该吗?用公款吃喝挥霍,应该吗?“为官不易”,说到底是贪官不好伸手了,庸官不好混日子了,坏官不好无法无天了。中央从严治党,严规矩、设禁令、扎“藩篱”、筑“笼子”、肃风纪,对领导干部的行为划定“红线”,目的是通过扫除积弊,弘扬正气,为广大干部干事创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环境。这些铁规禁令,看似给干部戴上了“紧箍咒”,实则却是挽救了许许多多正徘徊在“高压线”下的党员干部,给他们穿上了“防护服”、筑起了“防火墙”。
祸患常积于忽微。一个人失去底线,往往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一次吃请、一个红包开始,逐渐发展到以权谋私,违法乱纪,最后触破“红线”成为“阶下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同时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所面临的诱惑也就越来越多,如果政治信仰不坚定、纪律约束不严格、生活作风不检点、为官做事无底线,就很难把持住自己。面对着外面的花花世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以“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作为为官做人的标准,自觉敬畏禁令,从思想深处纠偏,从行为上规范,刹住不正之风,守住为官用权的底线。学会在约束中工作,习惯在监督下干事,树立起崇高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福祉,才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与拥护。(文/梓金花)
新闻链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07/c_128201099.htm
笔名:
梓金花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