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农村与城市,手足兄弟还是陌路夫妻?

发布时间:2015-09-07      来源: 新华网思客    点击:

摘要
 
新华网思客
  城市越来越大,故乡越来越远,那一抹乡愁变得越来越淡。城市化浪潮还在继续,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到底是受益者,还是牺牲品?思客为您深度解读!

 

 

 

一、走出来的农村人还需要故乡吗?
 

 

归属感将会代替故乡情怀
金何 思客专栏作者
 
故乡作为农耕文明时代的标志,已经成为遥远的回忆。在城市化进程中,异乡即是故乡。不管是蜗居在城市边缘的村落里,还是合租在城中的各个小区,外地的漂泊者在这座城市的落脚,即意味着这里将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如果说城市发展的过程不能做到惠及每一个阶层的人,那么我们的发展就需要反思,需要突破,需要考虑人与城市以及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相处之道。
 
停不下的脚步,回不去的家乡

刘晓茁 高校教师,评论员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城市里体会过购物方便,饮食多样,高水平的医疗和交通条件之后,很少能有人接受回到二线城市或农村过着没有地铁,没有超市,享受公共资源排队而不是一窝蜂乱挤的一拥而上的生活。在城乡不断加大的发展差距、二三线城市及农村的人情往来和自己内心的小虚荣左右下,即使他们在大城市遇到困境,也仍选择在这里继续留守
 

 

 

 

二、农村与城市,手足兄弟还是陌路夫妻?
 

 

农村化或可作城镇化补充

刘志勤 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中国没有必要按照西方70%的标准来实行自己的城镇化。在努力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可以考虑进一步强化农村化,作为目前城镇化政策的补充、延伸或完善。要实现农村居民身份和生活质量的就地提升和转变,应该考虑推动农村化,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源。这不是保持农村原有的格式和模式,而是把城镇化、农村化相互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城市繁荣离不开城乡人口对流

徐建国 北京大学副教授

 

文明先进的一个集中体现,是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迁徙自由不仅为城市发展创造了空间,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历史上,人口和土地是最重要的两大生产要素,土地天然是不能流动的,流动的只能是人口。有了城乡人口的对流,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要好很多,从中激发出许多技术进步,这也就难怪唐宋时期我国经济如此繁荣了。

 

 

 

 

三、城市化要怎样成就个人的幸福?
 

 

紧盯精英会让城市“高不成低不就”
李铁 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在人口结构中,高收入人口(即所谓的精英人口)只占小部分,而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重点应考虑的是大量中低收入人口,甚至包括大量农村人口。在特大城市里生活的几千万人口,有不同的市场需求,会引发对城市功能的不同需求。这种功能在空间上如何分解、再塑造、再配置,是不是以迁出为目标,这些都需要决策者和政策制定者谨慎考虑。
 
要让农民不再靠背井离乡或弄虚作假去获得利益

瞭望 时政周刊

 

我们在城市化过程中,不只在城市里培育经济增长点,同时也帮助农民在当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不是将各种资源一股脑地往城市里集中,而是同时在教育、医疗和养老上制定优惠政策,帮助农民享有与城里人相当的待遇,城乡的差距才会缩小,农民才可能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家园建设上,不会再靠背井离乡或弄虚作假去获得利益。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