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人民日报评论:留守儿童,谁给他们“温柔的陪伴”

发布时间:2015-08-13      来源: 人民日报评论    点击:

【评论员观察】给留守儿童“温暖的陪伴”
吕晓勋

 

有一些孤单寂寞,我们可能难以体会。就像独自走在上学路上的留守儿童,山水迢遥,唯有书包相伴。若能有一个声音在耳畔鼓励前行,对于从小承受着命运之重的他们,应是莫大的慰藉。

 

一个公益行动,正致力于这样的“温暖的陪伴”。这个叫做“上学路上”的项目,邀请各界名人和志愿者朗读精心挑选的故事,制作成“故事盒”,送给留守儿童。“没有红,没有绿,眼前只有一片灰黄”,有留守儿童曾这样表达内心的苦闷,而这个小小的故事盒,或许能让他们心灵的最深处,增加一点点亮色。


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近年来备受关注。不过,当越来越多人走近这一群体,人们却发现,相比物质的匮乏,他们其实更缺少精神的关爱。“上学路上”发布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很多孩子一年见不到父母一面、接不到父母一个电话……而中科院心理所的研究发现,6100万留守儿童中,很多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客观上说,让孩子留守确实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现实考量:进城务工不是进城“生活”,子女随行既不会受到更好的教育,也难有更多照料的时间。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融入城市壁垒仍然太多,乡村社会的组织和功能不健全,对于这些问题,都有理由要求政府更多发力。不过,也要看到,在留守儿童问题上,对政府的要求不能“过载”。尤其是对孩子心理需求和情感诉求,家长的责任会更大一些。

西南地区某地一个干部下乡调研,听说有留守孩子因为打不通电话,很久没跟父母说上话了,于是亲自拨打。十多次后终于打通了,干部在电话里就说,“你不配当爸爸。”像“野草一样成长”,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状态的真实概括。在心理状态最不稳定的年龄,他们只能被动地独自面对成长的烦恼。前不久,贵州毕节留守儿童4兄妹自杀一事,再次触碰到这一痛点。这几个孩子,生活并非那么窘迫,而是家庭状况留下了心理阴影,导致悲剧的发生。曾有帮助过留守儿童的干部回忆,一个四五岁大的小女孩,每天抱着妈妈的衣服睡觉,“因为上面有妈妈的味道”。孩子们的心声,有着多少对爱的渴望?

现实中,从政府机构到公益组织,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救助日渐增加,但更多却还停留在物质层面。虽然不一定有“居高临下的善意”,也要承认,那种捐赠衣物、文具的方式,在很多地方已经不被孩子们欢迎。在父母之爱难以迅速回归之时,与单纯的物质救助相比,孩子们更需要心理疏导与情感慰藉,以及精神、文化层面的“营养输送”

有研究者认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虽然短期内没法治本,但并不意味着“连标也不要治了”。通过政府保障,社区帮扶,以及公益组织、机构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协作,哪怕只是一小步,也同样可以起到积极作用。通过组织“代理妈妈”“爱心辅导员”,寻找“快乐小伙伴”,创造更多心灵看护的帮扶形式;提供被称为“硬件微信”的升级版“故事盒”,建设能够播放音乐、英语等知识的“小雨点”广播站,丰富孩子们的文化生活,这些本质上都是着眼于留守儿童的心理调适,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更为强大的精神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关心留守儿童,“完善工作机制和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为留守儿童打造温暖的幸福港湾,需要吹散他们心灵的雾霾,给予他们温柔的陪伴,让梦想、信心与爱重回他们的内心。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