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们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一艘名为“东方之星”的客轮上。在长江这条内陆河上,一次意外的沉船事故,导致400多条生命骤然逝去,其中大多数为老年人,成为近年来中国发生的最大船难。稍早前,一辆满载外出“旅游”中老年人的大客车,在陕西咸阳淳化境内发生坠崖事故,遇难人数达35人。
同样是中老年人,同样是外出“旅游”,同样是交通事故,突发的惨剧让人不忍回顾,就在几天前,他们还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或许一直期待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曾将旅途中的美景留在心底、摄入相机,更希望将来与家人一起分享旅途见闻。然而,突发的事故,瞬间使天人两隔,留给亲人们的,只有无尽的悲痛。
痛定思痛,我们不仅需要追问真相、追究责任,更需要作深刻的反思,我们的大巴车怎么了,我们的豪华游轮怎么了,我们的社会又怎么了?确实,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越来越便捷的时代,飞机、高铁改变了我们的出行速度,电话、网络拉近了人们的沟通距离,但不容忽视的是,现代化的产品,高度复杂的现代工业体系,也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越来越充满风险的社会,我们在享受现代科技快捷的同时,实际上也在承担着它带来的风险,科技尽管不断发展完善,但终究还是由人掌控着,加上技术本身潜存的问题,这就意味着错误或疏漏在所难免,风险无处不在。
但是,一次次惨剧的发生,是否意味着我们真的无能为力,是否意味着社会风险完全不可控?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就最近发生的几起事故,仅仅从媒体透露的细节来看,不难发现诸多的问题。陕西的大巴车“旅游”,实质是“参加某食品公司以智能手机培训会为名组织的”,租用的大巴车已经“接近报废”;号称是豪华游轮的“东方之星”, 在建造和改造过程中,“变更结构、加长船体”,导致重心不稳,还存在船检与船主之间“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特殊关系;船长在获得气象信息后,仍执意驾船前行,事故发生后,又迟迟发出求救信号,延误救援;救援中,大型装备的不足,来自不同部门的救援队伍之间,协调性及后勤保障等,也出现一些问题,使最大程度地实施救援受到影响。这些现象,尽管还未完全证实,但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其背后,正反映出应对风险社会相关制度的缺失。
应对风险社会,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这些制度的指向,主要还不是事后如何追责,而更是如何建立预防机制,提前化解风险,这些制度,正是来自于对惨剧的反思。最近刚刚翻译出版的《兴邦之难》,记述了这样的故事:作者大卫•冯•德莱尔将我们带到1911年3月的明媚春日,那一天,纽约格林威治村的三角女装厂当天下班时分突发火警,短短几分钟内,大火吞噬了大厦最高的三层,146名工人失去了生命,他们当中大部分是年轻的移民女工。这一惨剧,引发了一系列的工人运动以及劳动法律法规的出台,有效改善了劳动者的权益,因此成为了“改变美国的那场大火”。水火无情,但是作为人类,必须有理性反思的能力,必须通过深入地了解灾难发生的原因,进而在制度层面作出改变,推动社会的进步。
制度的变革,应该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作为硬约束的法律规范,如针对交通事故,需要建立对运输工具更完备的制造、检验制度,对于天气等突发性风险的评估、警示及监管制度,对于主要责任人的操作规范与责任追究制度等等;另一方面,实际上更需要建立看起来是“软”的,但却更为重要的行业伦理规范,如商业运营中对人格的尊重,船运中船长及船员对老幼妇孺的救助义务,并使其成为内心自觉的行动,这些都需要诉诸于整个社会制度文明的提升。
“人,最可宝贵的是生命”,几百条鲜活生命的逝去,令人扼腕痛息,也是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不愿看到的。然而,只有痛彻的反思,只有社会的进步,才是对无辜逝者最好的告慰,也才能造福这个国家的未来!
(一篇旧文,时过境迁,但或许仍有意义,原刊《陕西社会科学院报》201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