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党员干部“打干亲”让民俗文化“躺枪”
发布时间:2015-07-24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次
禁止党员干部“打干亲”让民俗文化“躺枪”
四川眉山市青神县专门出台“六不准”禁止党员领导干部“打干亲”,即不准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与任何人“打干亲家”。近日还举行了党员领导干部不“打干亲”公开承诺活动,有400余名党员领导干部签订了不“打干亲”承诺书,50余名党员领导干部主动解除了“干亲”关系。据悉,由“打干亲”而衍生的腐败也是中央第九巡视组在四川巡视时直指的一大问题。(新华网7月22日)
本来“打干亲”是“攀亲戚”的一种形式,在四川的一些地方也称作“拉保保”,是古往有之的汉族民俗文化。可如今“干亲”已经被污名化了,提及不免让人尴尬,但这也是社会应该加以扭转的尴尬。而党员领导干部公开承诺不“打干亲”不仅是舍本逐末,方式欠妥,也让民俗文化再次“躺枪”。
领导干部公开承诺不“打干亲”难免不让人产生是在搞形式主义的质疑。由“打干亲”而衍生的腐败,是腐败分子借了“打干亲”的幌子来掩人耳目,并不是说打干亲这种民俗出了问题。干部腐败的根源是思想霉变了,“打干亲”不过只是表面,思想的里子不变,面子上的治理再怎么变化花样都是徒劳无功的。
领导干部公开承诺不“打干亲”再次让民俗文化“躺枪”。这种民俗文化在四川等地极为普遍和正常,已经由“领子保关煞”的旧有观念渐变为两家人之间联络感情,互相帮助,共同关心下一代成长的新风俗。风俗本身无错,不能因噎废食,被污名化的习俗是该通过坚守来为其正名,而不是放弃。禁止“打干亲”可以说是在文化上的退守,也是一种不作为,乱作为。上行下效,形成了谈“打干亲”而色变的社会氛围,恐怕这种习俗就要在四川率先终结了。
治病得先找准病因,标本兼治是最好,但是起码不能连“标”也没找准就下药,不然殃及了“池鱼”以后还不一定扑灭了城门的“火”。(文\弘于)
(作者:陈泓宇 单位: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供销社 邮编:
621000联系方式:
13890459067 QQ邮箱:
425095862@qq.com)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