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宗教灵性与现代性的关系
嘉宾:魏德东(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主任)
明贤法师(北海禅院、石观音寺住持)
时间:2015年5月23日(周六)15点——17点30分
地点:彼岸书店(北航店)
One.嘉宾发言
现代社会,宗教不可能消亡
魏德东,当代中国最有活力的宗教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宗教市场论》、《佛教的生态观》等。
魏德东:在这个时代我们如何理解宗教的存在和发展?按文艺复兴以来的经典社会科学理论,宗教是一定要消亡的。两个原因会致使宗教消亡,一是认识论根源,一是社会根源。
认识论根源就是所谓的"科学每发展一步,上帝的地盘就缩小一步。"通常认为宗教是封建迷信,是认知水平不高的结果。随着科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宗教是要消亡的。
社会根源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宗教是阶级压迫的产物,宗教是被压迫者的呻吟。所以一旦没有阶级剥削,宗教存在的社会土壤就没有了。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这两个根源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宗教却没有消亡。我们发现科学技术的发达没有削弱宗教的存在,以美国为例,这个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宗教的,出现了宗教与现代化并存的格局。
另一方面,从苏联到中国,那么多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消灭阶级的实践,但是这些国家的宗教依然存在。苏联和东欧在社会主义制度结束之后宗教就恢复了活力,中国现在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宗教的活力也越来越旺。
可以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上个礼拜习总在大雁塔接见莫迪总理,他们身边有一个大和尚衣袂飘飘。中央电视台反复播出这个画面,两个国家元首加一个和尚,我个人觉得这是宗教一个巨大的脱敏,佛教以非常正面的形象出现在国家外交及世界政治的舞台上,六十多年来从来没有过。
这都证明在我们这样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宗教本身并没有衰退,且依然在成长。
科学性越强的学科,科学家信教的比例也越高
魏德东:最近十几年来有一个基本理论——宗教市场论。这个理论认为,宗教需求是客观的。
什么是宗教?我个人的定义是,宗教是人类为了追求生命的永恒而建构的一系列文化和教育体系。我们说"食色性也",但食、色是动物的本性,人也有这个动物本性,但是人不仅仅有食色本性的动物,人还有一个本性是追求永恒。所有的宗教并不认为人死了就一了百了,都要追求死后的永恒。
在某种意义上,宗教就是专业地诠释“人死后去哪里、会怎样、干什么”的学科体系。人要了解死后会怎样,人如何永垂不朽,这就是宗教需求。我们认为,宗教需求是永恒的。只要人在,人就会追求超越有限生命、获得无限价值。
那么问题就来了,怎么满足这个需求?谁来满足这个需求?不同的宗教提供了不同的满足方案。有一部分人成为专业宗教士,比如法师、牧师、阿訇、道士、神父等等,来满足大家的宗教需求。
传统理论说宗教会随着科学的发展、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消亡的时候,有一个预设前提是宗教一成不变,佛教就是求神拜佛,基督教就是宗教裁判所反科学。
但宗教市场论强调,在宗教发展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宗教专业人士会与时俱进地调整宗教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当科学、现代化发展的时候,宗教士对宗教的诠释也发展,实践方式也发展。
我们以佛教为例,有人认为佛教就是一群老太太念阿弥陀佛,想着死了以后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有一些和尚在坐禅,想熄灭欲望然后获得证悟。但是你看河北赵州柏林禅寺20年前开始办大学生夏令营,每年五百个学生去庙里禅修。大家会问这是和尚应该做的吗?
北京城南有家静思书轩,这是台湾慈济功德会做的。慈济本身是佛教团体,但它又是一个世界著名的慈善和救灾团体,参加过一百多个国家的救灾,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慈济人。这在佛教历史上前所未有。
再举慈济的例子。当环保成为时代重要议题后,慈济功德会用五年时间在台湾建了五千家环保站。在环保站里进行垃圾分类,同时有一个角落可以拜佛。每个环保站其实都是一个简易佛寺,义工来了之后先拜佛,拜完佛以后去处理垃圾,工作完之后再拜佛,把传教和环保非常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的例子就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宗教存在的真正根源,就是说宗教与时俱进,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所以"随着科学与现代化的发展,宗教会衰退"这种判断是站不住脚的。从认识论上讲,科学越是发展,对世界的未知也越多。随着知识的增加,未知也在增加。在科学诠释之外,未知恰恰为宗教诠释提供了空间。
美国有一项研究表明,越是科学性强的学科,科学家信宗教的比例也越高。全世界科研工作者信宗教最多的学科,第一是材料科学,第二是数学,第三是物理学。最不信的是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
有个很尖刻的评论解释了原因--"那些学科的科学家之所以不信仰宗教,是因为他们的研究从来就不曾成为科学!"
宗教在中国的未来发展趋势,一方面是一部分人会建立起宗教的身份认同,但更重要的方面,是在全社会普及宗教的精神文化。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精神素质和道德素质才能有无限的资源,而且这种模式的精神世界是能够适应全球化挑战的,也是适应中国现代化需要的。
宗教应该关照老百姓的生存与希望
明显法师,北海禅院、石观音寺住持。禅门“一花五叶”(法眼、沩仰、临济、云门、曹洞五家法脉)传人。中华文化促进会佛教中心副主仼、禅林学社总干事长。
明贤法师:魏老师刚才的讲座非常精彩,我想起了憨山大师早年曾经有这么一句话:"不读春秋,不能涉世;不读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站在一位禅僧的角度上,这话受用终身,其中包括了一种视野:要平等观待各种宗教文化。就如魏老师刚才说的,不进入宗教之门你怎么能够理解宗教的存在?
基督教的特蕾莎修女说过:"做慈善需要的不仅仅是同情,更重要的是同感。"我们现在的社会,工业发达,科技进步,但人和人之间还存在一种隔膜状态。并不像古人"伦理"观念所追求的:一切以对方为重。
如今,我们人手一部手机,为什么多数人成为低头族?我们只愿关心我们想关心的,不愿关心我们需要关心的。因为朋友圈,我们逐渐甩掉了自己的朋友;虚拟的人际关系,在解决社交幻想的同时,使我们与亲密的家人迅速陌生化;人们迷恋自拍与自拍杆,陶醉于自我为中心的小确幸,忽略并逃离公共责任……这都是需要我们这代人要来解决的问题。
佛教若能与时俱进地走上群众路线,走到需要信仰的人群中,切实解决以上大家所关心的普遍问题,佛教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何须赘言。假如佛教在这个社会上的存在,跟主流价值一点关系都没有,跟大家存在或关心的问题一点关系都没有,那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可以舍掉了。
我去年去过一趟韩国,韩国对于大乘佛法的认识已经推进到了应用层面,精神治疗和医学等方面遇到困境的时候,都会从《阿含经》的四念处的佛法中寻找答案,看看如何调身、观心。
欧美国家也把佛法广泛运用到精神医疗中,去处理人的心理焦虑、精神紧张甚至情感崩溃,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宗教的发展,虽然不该成为百姓所点的菜,需要合乎身份,也还要关照到老百姓的生存与希望之所需。
Two.读者提问
问:我的第二个问题提给魏德东老师,如何处理地下教会和政府认可的教会之间的关系?
魏德东:你这两个问题表面差别非常大,其实关系非常密切。假如你要直观地了解宗教,你能到寺庙里去吗?
第一,北京的庙非常少,三千万人口只有20个合法佛寺,你想想平均多少万人一个佛寺?1947年,中华民国民政部做调查,当时北京人口不到两百万,寺院有1500多家。现在北京三千万人,人口涨了15倍,佛寺却变成只有20家。所以可以说宗教在北京,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20个佛寺面对三千万民众,已经发挥不了太多实际作用了,只能说佛教还存在。
同理可知为什么地下教会,包括一些极端宗教特别多,因为地上的合法供给严重不足,违背了市场规律。宗教场所跟民众的需要大约是个什么比例呢?我从社会学角度有一个判断,正常情况下三四百人需要一个宗教场所。台湾两千多万人口,比北京少,却有8万个宗教场所,北京一共有150来个合法宗教场所。
用个形象的话说,我们离佛和神太远了,社区排斥了神和佛。合法的供给严重不足,所以就出现了大量地下教会。地下教会满足了民众的宗教需要,但在政治上可能有时候不听话,这就变成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所以要说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我认为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适度放开宗教市场,让更多宗教合法化,这样才能提供更多的服务,客观上削弱宗教极端势力的土壤。
问:怎么看待现在基督教、佛教世俗化严重的问题?比如收门票?
明贤法师:我们曾经在前辈长老的精神基础上,于2013到2014年发起一个倡议,寺院一律免收门票。
寺院门票最初是为了宗教自养,80年代初期宗教政策刚刚恢复,没有什么人进寺院,也没有什么人懂得供养。那么僧人靠什么产业活下去呢?最终给出的一个办法就是寺院可以卖门票。在那样一个过渡时期,卖门票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到后来,当“宗教搭台、经济唱戏”这个政策出台以后,收门票这事儿就变质了,饱受诟病。还有不少公司对门票杀鸡取卵。寺院在里面,他们在外面建一个更大的景区把寺院包起来。用寺院做标签,周边是旅游设施和假功德箱,只要是到寺院去的人,都得从那些要投钱的地方过,的确是乌烟瘴气。
佛教跟这些脱不开干系,寺院无法洗白。即便有一个寺院特别想说明"假功德箱的钱不是我们收的,高香和强制导游的做法我们也不赞成",但也没人相信了。任何一个假西天的蹭脚布或垫脚石,都必然是一个真西天,因为有真寺院真僧人在,假西天去收门票才合理化。
这给外界的观感极为不好,似乎所有的问题都是佛教本身造成的。我希望大家客观地看待这些事情,并不因此就否决了佛教本身的价值。佛教不是做这些事的,可是已然难以松绑了。
今年春天六部委下发的文件,要严查假功德箱、假僧人、假景区等等。我们自己的推动影响有限,比如2013年和2014年呼吁免门票,据统计全国已有8000多所大小寺庵进行响应,宣布永远免门票。这已经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了。
8000多所寺庙要做到免门票特别不容易,因为很多寺院外面就有一道旅游部门或旅游公司设的关卡。寺院下定决心不收门票了,可是不行,旅游部门的同志找来了,你非卖不可,哪怕象征性地收一块钱,哪怕不要钱直接发门票也可以,(合法性氛围的需要)总之就是一定要有门票。因为寺院有门票,旅游景区里收起钱来就名正言顺。如果寺庙彻底不卖门票了,别人就会质疑景区是诈骗。
不少宗教乱象需要一步一步去改变,呼吁更多热心人来推动健康的宗教文化氛围,才有可能一天天把风气转好。只要身为佛教四众弟子,没有哪一个会愿意拿着佛菩萨去卖钱的。谁愿意拿着自己的祖宗去卖钱呢?
(以上为摘选,全文请戳最下“阅读原文”)
勘误声明
昨日共识网服务号“共识荟”所发文章,共识君错把国民党将领胡琏照相当作了孙立人将军,经@顾兆然Mivos等读者善意提醒,自知大意,愧疚不已,特此更正。希望明察秋毫的亲们能多多来后台给共识君提意见,以增尊严,以促共识。
✔按住图片可上下滑动,上图为孙立人将军,下图为胡琏将军
另外,也向大家诚意推荐共识网服务号——共识荟,共识网精华荟萃于此号,包括最新一期读书会上,资中筠老师的演讲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