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法师谈门票乱像:谁愿意拿自己的祖宗来卖钱呢?

发布时间:2015-07-21      来源: 共识网    点击:

这是共识网的第次线下读书会,感谢读者亲们的“偏爱”,路漫漫,我们携手并行。

 

实录:共识网第六次线下读书会
魏德东×明贤法师

 

主题:宗教灵性与现代性的关系

 

嘉宾:魏德东(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主任)

 

明贤法师(北海禅院、石观音寺住持)

 

时间:2015年5月23日(周六)15点——17点30分

 

地点:彼岸书店(北航店)

 

One.嘉宾发言

 

现代社会,宗教不可能消亡

 

 

魏德东,当代中国最有活力的宗教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宗教市场论》、《佛教的生态观》等。

 

魏德东:在这个时代我们如何理解宗教的存在和发展?按文艺复兴以来的经典社会科学理论,宗教是一定要消亡的。两个原因会致使宗教消亡,一是认识论根源,一是社会根源。

 

认识论根源就是所谓的"科学每发展一步,上帝的地盘就缩小一步。"通常认为宗教是封建迷信,是认知水平不高的结果。随着科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宗教是要消亡的。

 

社会根源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宗教是阶级压迫的产物,宗教是被压迫者的呻吟。所以一旦没有阶级剥削,宗教存在的社会土壤就没有了。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这两个根源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宗教却没有消亡。我们发现科学技术的发达没有削弱宗教的存在,以美国为例,这个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宗教的,出现了宗教与现代化并存的格局。

 

另一方面,从苏联到中国,那么多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消灭阶级的实践,但是这些国家的宗教依然存在。苏联和东欧在社会主义制度结束之后宗教就恢复了活力,中国现在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宗教的活力也越来越旺。

 

可以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上个礼拜习总在大雁塔接见莫迪总理,他们身边有一个大和尚衣袂飘飘。中央电视台反复播出这个画面,两个国家元首加一个和尚,我个人觉得这是宗教一个巨大的脱敏,佛教以非常正面的形象出现在国家外交及世界政治的舞台上,六十多年来从来没有过。

 

这都证明在我们这样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宗教本身并没有衰退,且依然在成长。

 

科学性越强的学科,科学家信教的比例也越高

 

魏德东:最近十几年来有一个基本理论——宗教市场论。这个理论认为,宗教需求是客观的。

 

什么是宗教?我个人的定义是,宗教是人类为了追求生命的永恒而建构的一系列文化和教育体系。我们说"食色性也",但食、色是动物的本性,人也有这个动物本性,但是人不仅仅有食色本性的动物,人还有一个本性是追求永恒。所有的宗教并不认为人死了就一了百了,都要追求死后的永恒。

 

在某种意义上,宗教就是专业地诠释“人死后去哪里、会怎样、干什么”的学科体系。人要了解死后会怎样,人如何永垂不朽,这就是宗教需求。我们认为,宗教需求是永恒的。只要人在,人就会追求超越有限生命、获得无限价值。

 

那么问题就来了,怎么满足这个需求?谁来满足这个需求?不同的宗教提供了不同的满足方案。有一部分人成为专业宗教士,比如法师、牧师、阿訇、道士、神父等等,来满足大家的宗教需求。

 

传统理论说宗教会随着科学的发展、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消亡的时候,有一个预设前提是宗教一成不变,佛教就是求神拜佛,基督教就是宗教裁判所反科学。

 

但宗教市场论强调,在宗教发展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宗教专业人士会与时俱进地调整宗教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当科学、现代化发展的时候,宗教士对宗教的诠释也发展,实践方式也发展。

 

我们以佛教为例,有人认为佛教就是一群老太太念阿弥陀佛,想着死了以后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有一些和尚在坐禅,想熄灭欲望然后获得证悟。但是你看河北赵州柏林禅寺20年前开始办大学生夏令营,每年五百个学生去庙里禅修。大家会问这是和尚应该做的吗?

 

北京城南有家静思书轩,这是台湾慈济功德会做的。慈济本身是佛教团体,但它又是一个世界著名的慈善和救灾团体,参加过一百多个国家的救灾,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慈济人。这在佛教历史上前所未有。

 

再举慈济的例子。当环保成为时代重要议题后,慈济功德会用五年时间在台湾建了五千家环保站。在环保站里进行垃圾分类,同时有一个角落可以拜佛。每个环保站其实都是一个简易佛寺,义工来了之后先拜佛,拜完佛以后去处理垃圾,工作完之后再拜佛,把传教和环保非常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的例子就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宗教存在的真正根源,就是说宗教与时俱进,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所以"随着科学与现代化的发展,宗教会衰退"这种判断是站不住脚的。从认识论上讲,科学越是发展,对世界的未知也越多。随着知识的增加,未知也在增加。在科学诠释之外,未知恰恰为宗教诠释提供了空间。

 

美国有一项研究表明,越是科学性强的学科,科学家信宗教的比例也越高。全世界科研工作者信宗教最多的学科,第一是材料科学,第二是数学,第三是物理学。最不信的是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

 

有个很尖刻的评论解释了原因--"那些学科的科学家之所以不信仰宗教,是因为他们的研究从来就不曾成为科学!"

 

宗教在中国的未来发展趋势,一方面是一部分人会建立起宗教的身份认同,但更重要的方面,是在全社会普及宗教的精神文化。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精神素质和道德素质才能有无限的资源,而且这种模式的精神世界是能够适应全球化挑战的,也是适应中国现代化需要的。

 

宗教应该关照老百姓的生存与希望

 

 

明显法师,北海禅院、石观音寺住持。禅门“一花五叶”(法眼、沩仰、临济、云门、曹洞五家法脉)传人。中华文化促进会佛教中心副主仼、禅林学社总干事长。

 

明贤法师:魏老师刚才的讲座非常精彩,我想起了憨山大师早年曾经有这么一句话:"不读春秋,不能涉世;不读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站在一位禅僧的角度上,这话受用终身,其中包括了一种视野:要平等观待各种宗教文化。就如魏老师刚才说的,不进入宗教之门你怎么能够理解宗教的存在?

 

基督教的特蕾莎修女说过:"做慈善需要的不仅仅是同情,更重要的是同感。"我们现在的社会,工业发达,科技进步,但人和人之间还存在一种隔膜状态。并不像古人"伦理"观念所追求的:一切以对方为重。

 

如今,我们人手一部手机,为什么多数人成为低头族?我们只愿关心我们想关心的,不愿关心我们需要关心的。因为朋友圈,我们逐渐甩掉了自己的朋友;虚拟的人际关系,在解决社交幻想的同时,使我们与亲密的家人迅速陌生化;人们迷恋自拍与自拍杆,陶醉于自我为中心的小确幸,忽略并逃离公共责任……这都是需要我们这代人要来解决的问题。

 

佛教若能与时俱进地走上群众路线,走到需要信仰的人群中,切实解决以上大家所关心的普遍问题,佛教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何须赘言。假如佛教在这个社会上的存在,跟主流价值一点关系都没有,跟大家存在或关心的问题一点关系都没有,那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可以舍掉了。

 

我去年去过一趟韩国,韩国对于大乘佛法的认识已经推进到了应用层面,精神治疗和医学等方面遇到困境的时候,都会从《阿含经》的四念处的佛法中寻找答案,看看如何调身、观心。

 

欧美国家也把佛法广泛运用到精神医疗中,去处理人的心理焦虑、精神紧张甚至情感崩溃,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宗教的发展,虽然不该成为百姓所点的菜,需要合乎身份,也还要关照到老百姓的生存与希望之所需。

Two.读者提问

 

 

 

问:我的第二个问题提给魏德东老师,如何处理地下教会和政府认可的教会之间的关系?

 

魏德东:你这两个问题表面差别非常大,其实关系非常密切。假如你要直观地了解宗教,你能到寺庙里去吗?

 

第一,北京的庙非常少,三千万人口只有20个合法佛寺,你想想平均多少万人一个佛寺?1947年,中华民国民政部做调查,当时北京人口不到两百万,寺院有1500多家。现在北京三千万人,人口涨了15倍,佛寺却变成只有20家。所以可以说宗教在北京,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20个佛寺面对三千万民众,已经发挥不了太多实际作用了,只能说佛教还存在。

 

同理可知为什么地下教会,包括一些极端宗教特别多,因为地上的合法供给严重不足,违背了市场规律。宗教场所跟民众的需要大约是个什么比例呢?我从社会学角度有一个判断,正常情况下三四百人需要一个宗教场所。台湾两千多万人口,比北京少,却有8万个宗教场所,北京一共有150来个合法宗教场所。

 

用个形象的话说,我们离佛和神太远了,社区排斥了神和佛。合法的供给严重不足,所以就出现了大量地下教会。地下教会满足了民众的宗教需要,但在政治上可能有时候不听话,这就变成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所以要说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我认为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适度放开宗教市场,让更多宗教合法化,这样才能提供更多的服务,客观上削弱宗教极端势力的土壤。

 

 

 

问:怎么看待现在基督教、佛教世俗化严重的问题?比如收门票?

 

明贤法师:我们曾经在前辈长老的精神基础上,于2013到2014年发起一个倡议,寺院一律免收门票。

 

寺院门票最初是为了宗教自养,80年代初期宗教政策刚刚恢复,没有什么人进寺院,也没有什么人懂得供养。那么僧人靠什么产业活下去呢?最终给出的一个办法就是寺院可以卖门票。在那样一个过渡时期,卖门票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到后来,当“宗教搭台、经济唱戏”这个政策出台以后,收门票这事儿就变质了,饱受诟病。还有不少公司对门票杀鸡取卵。寺院在里面,他们在外面建一个更大的景区把寺院包起来。用寺院做标签,周边是旅游设施和假功德箱,只要是到寺院去的人,都得从那些要投钱的地方过,的确是乌烟瘴气。

 

佛教跟这些脱不开干系,寺院无法洗白。即便有一个寺院特别想说明"假功德箱的钱不是我们收的,高香和强制导游的做法我们也不赞成",但也没人相信了。任何一个假西天的蹭脚布或垫脚石,都必然是一个真西天,因为有真寺院真僧人在,假西天去收门票才合理化。

 

这给外界的观感极为不好,似乎所有的问题都是佛教本身造成的。我希望大家客观地看待这些事情,并不因此就否决了佛教本身的价值。佛教不是做这些事的,可是已然难以松绑了。

 

今年春天六部委下发的文件,要严查假功德箱、假僧人、假景区等等。我们自己的推动影响有限,比如2013年和2014年呼吁免门票,据统计全国已有8000多所大小寺庵进行响应,宣布永远免门票。这已经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了。

 

8000多所寺庙要做到免门票特别不容易,因为很多寺院外面就有一道旅游部门或旅游公司设的关卡。寺院下定决心不收门票了,可是不行,旅游部门的同志找来了,你非卖不可,哪怕象征性地收一块钱,哪怕不要钱直接发门票也可以,(合法性氛围的需要)总之就是一定要有门票。因为寺院有门票,旅游景区里收起钱来就名正言顺。如果寺庙彻底不卖门票了,别人就会质疑景区是诈骗。

 

不少宗教乱象需要一步一步去改变,呼吁更多热心人来推动健康的宗教文化氛围,才有可能一天天把风气转好。只要身为佛教四众弟子,没有哪一个会愿意拿着佛菩萨去卖钱的。谁愿意拿着自己的祖宗去卖钱呢?

 

(以上为摘选,全文请戳最下“阅读原文”


 

勘误声明

 

昨日共识网服务号“共识荟”所发文章,共识君错把国民党将领胡琏照相当作了孙立人将军,经@顾兆然Mivos等读者善意提醒,自知大意,愧疚不已,特此更正。希望明察秋毫的亲们能多多来后台给共识君提意见,以增尊严,以促共识。

 

按住图片可上下滑动,上图为孙立人将军,下图为胡琏将军

 

 

另外,也向大家诚意推荐共识网服务号——共识荟,共识网精华荟萃于此号,包括最新一期读书会上,资中筠老师的演讲录音。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