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元:避免“刚脱贫又返贫”的悲哀
发布时间:2015-07-16 来源: 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次
某村几年前被确定为市级贫困村,受到各级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但待市里验收完毕后,脱贫验收达标之后,村里就开始走下坡路。成了“刚脱贫又返贫”的典型例子。(人民日报 7月15日)
扶贫攻坚本来是件好事,但“刚脱贫又返贫”,笔者认为,原因就在于一些地方抱着“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完成任务的心态,为及时完成任务,就把能用的资源都集中倾斜过来,验收完毕后,又让很多政策和资源“倾斜”回去了。扶贫攻坚成了拆东墙补西墙的运动,不仅达不到摘掉贫困帽子的目的,也浪费了国家资源。党和政府提出精准扶贫,就要从根本上找准贫困根子,对症施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加强建后管养避免虎头蛇尾,才能真正帮助贫困群众彻底“解套”。
一、找准贫困根子。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仅要找准贫困对象,还要找准致贫原因。要通过逐村逐户摸底调查,梳理出当地主要的致贫原因,是否因基础设施落后致贫、因生存环境制约和自然灾害致贫、因上学致贫、因地方病和突发重病致贫、因残疾和智障致贫等。只有找准致贫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开对“药方”。
二、扶贫脱贫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注重发挥农民群众在扶贫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激发贫困农民的内在活力,通过示范引导,拓宽增收渠道,调动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脱贫致富的动力源。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等产业,变输血为造血,全面提高贫困农民的自身素质,激发主动脱贫致富的意愿,使贫困农民真正成为扶贫工作的主体,全面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三、提高扶贫项目的建后管养能力。管养能力差,容易造成扶贫项目的资源浪费,扶贫效果的长效性大打折扣。加强建后管养能力,提高当地农民的能力素质和主人翁意识的同时,政府和扶贫对口单位要持续对扶贫村的关心和支持。避免任务一完成就不闻不问,再次造成“刚脱贫又返贫”的现象。(文/文元)
作者:张文元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