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文元:避免“刚脱贫又返贫”的悲哀

发布时间:2015-07-16      来源: 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某村几年前被确定为市级贫困村,受到各级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但待市里验收完毕后,脱贫验收达标之后,村里就开始走下坡路。成了“刚脱贫又返贫”的典型例子。(人民日报 7月15日
   
    扶贫攻坚本来是件好事,但“刚脱贫又返贫”,笔者认为,原因就在于一些地方抱着“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完成任务的心态,为及时完成任务,就把能用的资源都集中倾斜过来,验收完毕后,又让很多政策和资源“倾斜”回去了。扶贫攻坚成了拆东墙补西墙的运动,不仅达不到摘掉贫困帽子的目的,也浪费了国家资源。党和政府提出精准扶贫,就要从根本上找准贫困根子,对症施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加强建后管养避免虎头蛇尾,才能真正帮助贫困群众彻底“解套”。
 
    一、找准贫困根子。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仅要找准贫困对象,还要找准致贫原因。要通过逐村逐户摸底调查,梳理出当地主要的致贫原因,是否因基础设施落后致贫、因生存环境制约和自然灾害致贫、因上学致贫、因地方病和突发重病致贫、因残疾和智障致贫等。只有找准致贫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开对“药方”。
 
    二、扶贫脱贫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注重发挥农民群众在扶贫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激发贫困农民的内在活力,通过示范引导,拓宽增收渠道,调动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脱贫致富的动力源。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等产业,变输血为造血,全面提高贫困农民的自身素质,激发主动脱贫致富的意愿,使贫困农民真正成为扶贫工作的主体,全面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三、提高扶贫项目的建后管养能力。管养能力差,容易造成扶贫项目的资源浪费,扶贫效果的长效性大打折扣。加强建后管养能力,提高当地农民的能力素质和主人翁意识的同时,政府和扶贫对口单位要持续对扶贫村的关心和支持。避免任务一完成就不闻不问,再次造成“刚脱贫又返贫”的现象。(文/文元)
 
作者:张文元
邮箱:franknate@163.com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