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还有春天吗?7月14日人民日报驻外记者李强兄弟写的这篇文章,给正处于士气低沉中的报业打了一针强心剂,全球报业巨头《纽约时报》数字订户新增4.7万,同比增加20%,年内数字订户将突破百万。看来,好的内容还是有人愿意买。
但有人会说,中国不一样,网民习惯了免费阅读,谁还愿意掏钱看新闻?笔者只能说,那还是在于报纸没坚持,主要是没有好的内容。
这不,最近就传来消息,新京报将不再售卖版权给一点资讯和zaker等客户端。大体原因笔者估计还是售价不够高,尽管新京报向各门户收取的版权费都在百万级以上。
笔者了解到,有的客户端真不在乎你提价50%还是100%,只要内容好看,价钱好商量。这个事儿说明,新京报的优质内容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议价权,我断供,你会着急!
再读读下面这两篇文章,就知道了报人自救时,应该坚持什么。“做有价值的数字产品”,应该成为共识。
当报纸遇上网络,我们该坚持什么
文丨李强 来源丨人民日报
这个夏天,对美国的传媒业是个冰与火的季节。
6月末,美国唯一的全国性彩色对开报纸公布了“转身”的消息。甘耐特集团宣布,旗舰《今日美国报》将在未来5—6年停止纸报发行,旗下报纸与广电数字业务一分为二。
至此,甘耐特成为继新闻集团、时代华纳集团、论坛集团和华盛顿邮报集团后,最后一个正式解体的同时拥有报业资产与电视资产的大型媒体集团。
美国媒体感慨,以大型报纸杂志、影视娱乐“融合”为标志的“恐龙”时代结束了。
就在“恐龙”纷纷倒下的同时,纽约时报发布了季度财报:数字订户新增4.7万,总数达到了95.7万,同比增加20%。人们预测,就在今年,纽约时报的数字订户将突破100万。
虽然这并不能完全弥补纸报发行和广告收入下滑带来的损失,但从2011年推出付费阅读电子版,不过4年时间,数字订户已经远远超过了纸报订户,纽约时报的艰难转型,无疑给传统媒体打了一剂强心针。
秘诀在哪里?纽约时报创新团队的一份报告如此总结:“我们正在制作一种有价值的数字产品”。
有价值的数字产品,其实已经阐明了这家百年大报的两个秘诀。有价值,意味着提供别人没有的信息服务。数字产品,则是顺应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而在这其中,“最好的计量指标就是高质量的新闻。”
“2043年第一季度,当最后一个精疲力竭的读者扔掉最后一张皱巴巴的报纸,那一刻将是新闻纸在美国的末日。”2005年,菲利普·迈耶在《正在消失的报纸》一书中提出的“报纸消亡论”,从那时起一直到今天,围绕传统媒体何时消亡的争论就一刻都没有停息,传统媒体收到了不计其数的“病危通知书”。
同样也是在2005年,阿里安娜·赫芬顿将自己之前一个籍籍无名的网站改版为博客聚合网站,《赫芬顿邮报》正式上线。十年后,这家互联网报纸已成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
它的成功秘诀与传统媒体别无二致:第一个进驻赫芬顿的博客作者是基辛格,随之而来的还有奥巴马,希拉里·克林顿,布莱尔……依靠这些舆论领袖,赫芬顿为受众提供了另一种权威和独家报道。而赫芬顿首度获得普利策奖的网络新闻作品《战场之外》,也是资深军事记者大卫·伍德长达8个月采访之后的结果。
再回到《今日美国报》。创办当初,时任总统罗纳德·里根曾称之为美国梦的经典代表。互联网时代,美国抑或其他国家的传统媒体,都面临相似的冲击和挑战。但不同的认知和应对方式,将决定传统媒体的梦想如何延续。
虽然不少报人仍在斥责集团把报业当“弃子”,让其独自面对转型,但更多的人在探索新的“蓝海”,甘耐特拆分之后,将以《今日美国报》为核心,组建一个包括另外92家地方报纸的报业公司。《今日美国报》的合纵连横、《纽约时报》的浴火重生、《赫芬顿邮报》的借船出海,都值得每一个新闻人去品味和琢磨。
对传统媒体来说,这个时代是残酷的,坐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终究会被时代抛下。赫芬顿曾经说:“未来的新闻,将是由旧媒体人拥抱新媒体和新媒体公司采纳旧媒体做法而形成的混合物。”
这段有点晦涩的话,用一个简单词汇概况,就是“融合发展”。传统媒体无需妄自菲薄,权威性和公信力是在互联网洪流中屹立的根基。只要以全新姿态和面貌拥抱新媒体,并不难在资讯爆炸时代胜出一筹。
相关阅读:
为推广自家新闻APP 新京报将不再售卖版权给一点资讯等客户端
文丨张江 来源丨蓝媒汇
去年,新京报刊发社论讨伐今日头条未经授权使用其内容,后经多方斡旋,今日头条化解了此危机,并成为品牌宣传的大好机会,今日头条支付的版权费也快追上了门户网站。
据悉,到今年三季度,具体月份不详,新京报和今日头条的版权协议也将到期,新京报会不会停止授权今日头条,将是两难问题。一方面今日头条已经比较强大,断了此渠道就是断了影响力传播;二是在日渐式微的传统媒体,新京报是否会放弃这百万级收入也是个问题。
事实上,新京报收紧版权政策仅针对的是移动客户端,和其的战略转型不无关系,截至目前,新京报还没有向任何一家网站售卖其视频版权,这也是和该报下一步的视频战略相关。而此次停止售卖版权给一点资讯和zaker,主要是为了打击竞争对手,推广自己的客户端“热门话题”。
新京报官方文章介绍,热门话题APP主要提供“有趣有用有温度”的精致内容,“与肤浅为敌,将有趣进行到底”,使用户看到不一样的新闻解读,反常的另类的新闻重构,让用户参与当下最热话题的讨论。
主持该项目负责人在此前接受采访时称,“简单说热门话题APP就是《今日头条》的相反方向。它拒绝碎片化信息和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只提供精致内容,大家关心的才是热门,针对社会热点,给出另类的、趣味的、深度的、精致的阅读体验和话题讨论。”
很显然,热门话题客户端将今日头条、一点资讯、zaker等移动端产品当作了竞品,以不再售卖版权的方式打击竞争对手,以获得自身的发展。
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走的都是海量信息及技术路线,而新京报则擅长内容生产。此前曝光的热门话题app团队,其中内容人员主要是深度报道团队,他们如何跨过技术这道坎?
新京报副总裁刘炳路曾在一篇文章中称——做过一个调查,在海量信息和精致内容之间做单选的话,结果令人惊讶,17.67:82.33,对精致内容有诉求的人超过了8成,热门话题采取机器智能+人工精编的方式呈现内容。“机器有再强的挖掘、学习能力,也需要人去定义、去写程序,所以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的干预和控制,也就是“编辑”的作用,机器和代码是手段,不是目的,人才是思想者,要采取算法+人工的方式呈现内容。”
现在看来,很多纸媒在第一波媒体转型中,已经确立自己的基本架构——纸媒+网站+APP+公众号,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将原先纸媒的读者转化为客户端用户,并通过产品上线吸引了更多的阅读群体。
随着自家产品的影响力和阅读量不断上升,起初依赖第三方平台打影响力的时代已经逐渐结束,传统媒体转型的新媒体,急需将回收那些散落在第三方平台的用户——毕竟用户在自己手里才是未来发展的王道,因此在版权上加价甚至放弃出售版权,也是为了自身产品的发展考虑。
另外,传统媒体在转型后,也尝试了更多的报道方式——无论是视频拍摄还是动用无人机进入现场,甚至通过手机端直播新闻,这都是转型前的传统媒体无法触及的报道方式。这些技术的运用加上纸媒根基深厚的新闻报道素质,能制作出大量精致且形式不同的新闻内容——而这些内容作为版权,既然报道成本发生了改变,其价格理应提升。当然,这些报道未来或作为转型媒体的另一突破口,那样的话,谁又不愿意将内容当做自己的武器,而出售给他人呢?
业内人士分析,如果《新京报》停止出售版权给第三方客户端,这一模式会否引发的链式反应,目前尚不确定。毕竟,此前今日头条曾因版权,与多家媒体产生纠纷。加之眼下各家媒体都在推广自家客户端,收紧内容版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完-